“三枪”击中老谋子:老套,恶俗,投机——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三枪”击中老谋子:老套,恶俗,投机
2009年12月14日 14:58 来源:大众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啪,啪,啪”,三声枪响,两条人命。这是《三枪拍案惊奇》(以下简称《三枪》)讲述的故事。

  “啪,啪,啪”,老套,恶俗,投机,张艺谋三枪击中自己。

  近日,《三枪》的上映,成为公众焦点。院线称,该片 12月 10日晚的点映收获票房 1011 万元 ,11日的正式首映日狂斩 2100 万元 ,创国产影片历史新高。12日晚,央视《新闻联播》也播报了相关新闻。

  对于《三枪》的票房,我们基本不用怀疑。4个亿的票房目标,甚至创出国产影片票房之最,也不是没有可能。但在我看来,作为一部电影,《三枪》拍得并不是那么尽如人意。

  放映厅里满场的笑声,是不争的事实。但笑有很多种,有发自内心的由衷的笑,有令人拍案叫绝的笑,有击中穴位后的捧腹大笑。但还有一种笑,就是逼着你笑。你不笑是吧?我挠你。这种身体遭到强迫和挤压后作出的生理反应式的笑,是不是有点像性骚扰?

  俗话说,太阳底下无新事儿。每个从事创造性劳动的人,都想出新。真正的大师,可以把老套的,前人用过的东西组合成富有创意的东西。《三枪》中,张艺谋使用的所有手段,多是重复。故事,不用说,本身就是拿来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恰恰故事本身是这部影片最成功的地方)。色彩、光影、外景、服装等等,张艺谋是在重复自己。而情节与对白的设计,则全部照搬赵本山团队的固有模式,并一再重复使用部分老词。这也难怪,编剧徐正超就是本山的人,此人的强项是写小品。是赵本山在忽悠张艺谋,还是张艺谋在忽悠赵本山,亦或是一种互相利用的关系?

  赵氏风格包装张导电影,正是这一重大技术性失误,使《三枪》不但没有多少新意,而且流入低俗。俗,不可怕,俗也不是坏事儿,大家谁不是俗人啊 。但俗有界限,俗有底限,俗到妙处即是雅,是大俗。说实话,《三枪》中不是没有好的笑点,但更多的却是压迫式的。小沈阳摔第一个跟头,我们没笑;摔第二个,我们还没笑;摔第三个,我们再不笑,就太不给面子了。这不是我们文明观众干的事儿。

  作为一个喜剧产品,《三枪》可以是赵本山式小品,是相声段子,是民间杂耍,是两集《武林外传》,是综艺大观,是 89分钟版的春晚,但它在我眼里真的不是一个好电影。张艺谋电影的长期投资人张伟平,口口声声称,“三年不做电影,电影是怎么回事我也想明白了。电影不能纯当生意做,一定要提高它的质量。不管是文艺片还是商业片 ,我们要么不做,要么就把它做成精品。”但事实呢,却好象并非如此。

  究其根源,个人认为,还在于思想动机,在于做电影的真正态度。《英雄》之前,张导也有并不优秀的片子,如《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有话好好说》《幸福时光》等。但我们能看得出来,他是真的想为中国电影做一些开创性、同时兼具经济效益的工作。但在《英雄》之后,张导给人的印象是似乎成了赚钱的机器。也许是商业利益的强大压力,使得他的心理逐渐发生了变化,“投机性”开始占据主导。

  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了随之而来的《十面埋伏》和《满城尽带黄金甲》,一部比一部钱多,一部比一部更受争议。在这个过程中,张导可能也有反抗。据说,在决定改编《血迷宫》时,张导原来是有自己想法的,更没打算用小沈阳和赵本山的人,但艺术最后没有拧过商人的大腿。如果这是真的,我们不知道,这是张导的个人悲剧,还是艺术本身的悲剧。

  商业片大导演陈可辛委婉地表达了对张导的看法:“《三枪》恶搞得很聪明,但张艺谋还没有抓到商业电影的重心,他只是用了一些很表面的东西。”

  我们衷心希望张导能拍好文艺片,也能拍好商业片。但如果两者不能兼得的话,还是要早作打算,否则再来“几枪”的话,那可真是够要命的。

  戴玉亮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