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探讨中国文化“软实力”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专家学者探讨中国文化“软实力”
2009年12月15日 09:24 来源:光明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学术研讨会发言摘要

  编者按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贯彻落实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近日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组织召开了首届中国文化软实力高层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探讨了有关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其中不乏真知灼见。现将大会发言择要发表如下,以飨读者。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大有可为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 张国祚

  “软实力”这个概念是曾任美国国防部长助理的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上世纪90年代初首先提出的,尽管他的初衷是为美国在冷战结束后继续“领导世界”建言献策,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凡是有用的东西,不管来自何方,都可以为我所用。但这样的用,是借鉴,不是简单地照搬,是要结合中国国情有所创造。我们的创造就是紧紧抓住并深刻剖析“软实力”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文化软实力”的特质和功能,并思考和研究如何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这一研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

  国家繁荣富强靠什么呢?主要靠两种力: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一切可以表现为物质力量的实力都是硬实力,一切可以内化为精神力量的实力都是软实力。硬实力主要体现为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和科技力量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软实力主要体现为文化感染、价值认同、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理论思维、舆论引导、战略策略、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国民形象等影响力、吸引力和说服力。在国际较量中,一个国家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一个国家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打自败。而贯穿软实力经纬、维系软实力灵魂的,就是文化。因此,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和长远上看,关系民族兴衰,国家强弱,人民贫富。

  从现实来看,我们国家的硬实力发展很快,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上升到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外贸出口也是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德国;外汇储备世界第一;我们的国防力量也是令国际上密切关注——尽管我们有些武器并不是世界最先进的,但是任何对手都不必怀疑我们捍卫国家安全的信心和能力,我们的硬实力增长是很令人欣慰的。那么,我们的软实力怎么样呢?应当看到,这些年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不断推进,舆论引导不断改进,法制建设不断完善,文学艺术不断繁荣,民族精神不断提振,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但是,还必须看到,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和我们的经济实力相比,还是有较大落差。从国内看,思想文化多元、多变,交融、交锋,良莠并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任重道远,理想信念、道德规范、文化认同、干部形象、民族和谐等尚有缺憾,歪曲事实、扰乱思想、涣散人心、毒害心灵、污染社会的文化垃圾时见网络媒体。从国际对比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的比例,大大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达到的百分之十以上的水平(美国达到百分之二十五);我国在世界文化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也少得可怜,其中音像制品、电影电视节目、新闻传媒、图书杂志在世界市场所占的份额,同我们这个经济大国的身份明显不搭配。这说明同我们的硬实力相比,我们的文化软实力是个短腿。这种状况如不尽快扭转,对内将不利于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弘扬正气、振奋精神、团结和谐、增强合力;对外则不利于传播中国声音,不利于树立中国形象,不利于中国掌握更多的话语权,最终也必然要制约中国硬实力的发展。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成立的宗旨,就是为了凝聚一批有志于文化软实力研究的专家学者,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深入研究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升华出规律性的认识,为文化软实力学科建设服务,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服务,为提高我国综合国力服务。我们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气节崇高的革命文化和锐意创新的改革文化,只要符合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的要求,把握正确方向,不断深化拓展研究,求真务实,狠抓落实,中国完全有希望成为文化软实力的大国和强国。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李慎明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在社会文化领域中具有精神感召力、社会凝聚力、价值吸引力、思想影响力等文化资源。国家文化软实力带有鲜明的国家意识形态属性,是国家利益的独特呈现方式。当前,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第一,要切实增强国家文化安全的忧患意识,自觉捍卫文化安全。针对当前我国文化领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要审时度势,居安思危,正确应对,真正筑起抵御各种腐朽思想文化侵蚀、确保国家文化安全的思想防线。

  第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借鉴世界各类文明、抵御西方腐朽文化和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提供牢固的经济基础。只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高,才能在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中,牢牢掌握主动权。

  第三,高度重视党的理论和意识形态工作,为借鉴世界各类文明、抵御西方腐朽文化提供理论支撑。理论正确,党就坚强,政策就正确,思想就统一,经济就发展,社会就稳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灵魂和旗帜。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繁荣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关键,也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根本。

  第四,紧紧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汲取世界各类文明,抵御西方腐朽文化,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观,始终不渝地坚持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真正动力的主体观,并把这一思想统一和落实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人民执好政的全过程,统一于我国文化软实力丰富发展的实践中。

  第五,正确处理继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与积极借鉴世界各类文明包括西方文明的关系。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世界文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倍加珍惜我国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生生不息。同时,我们要以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在尊重差异中扩大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共识,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博采众长,使其熔铸于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中。

  话语权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

  国务院台办海协会副会长 张铭清

  话语权是传播学概念,指舆论主导力,属于舆论斗争的范畴。话语传播涉及“说什么”、“谁来说”、“何时说”、“怎么说”等环节。拥有话语权,就能通过议题设置(设计),占据舆论制高点,引导舆论,使之导向有利于己的方向,从而达到宣传塑造形象的目的。为塑造国家的良好形象,谋求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各国无不努力创造于己有利的舆论环境。因此,话语权成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新的战略制高点。

  当前,世界力量对比开始发生继欧美崛起后的第三次历史性大变动。新兴大国日益要求在国际事务中享有话语权,从而对拥有国际话语霸权的欧美国家形成挑战。而拥有国际话语霸权的欧美国家,面对新兴国家在国际事务中享有话语权的要求,一方面产生强烈的危机感,另一方面,其种族、体制、文明的优越感又根深蒂固,使他们不愿意放弃国际话语霸权。因此,激化了国际话语霸权与反霸权的斗争。

  当今世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战略竞争和矛盾也在发展,包括软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话语权是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加强话语权能力建设,扭转话语竞争的不利地位,是话语权处于弱势的国家面临的、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与西方媒体争夺话语权的斗争,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站在提高国家软实力、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认识其现实意义。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尊重新闻传播规律,采用新媒体、运用新形式,通过合理地整合、配置资源,建立机制,转变观念,才能逐步争取更多的话语权。

  话语权的取得,不仅仅是个争夺战,还是一个通过相互交流沟通实现双赢的过程。我们提倡以理服人,用事实说话,反对话语霸权。因为话语霸权不是以理服人,不是用事实说话,而是以势压人,以强凌弱。某些国家强词夺理,表面上似乎取得了话语权,实际上是无法让人心悦诚服,也就无话语权可言。

  有效传播能力是提高文化软实力重要一环

  人民日报社理论部主任 张书林

  新闻媒体的有效传播能力如何,直接影响一国的新闻信息、价值理念、文化产品等在国际范围内传播的广度、深度和效果。因此,新闻媒体的有效传播能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新闻媒体的有效传播能力,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从新闻角度提高文化软实力需做如下努力:

  第一,推进战略重组,实行强强联手,打造若干国际知名的新闻传媒集团。据统计,目前世界九大传媒集团,控制了全球50家传媒公司和95%的世界传媒市场。同时,西方发达国家一些大的传媒集团还实现了各种媒体优势互补,信息资源多重开发、多重利用、高度共享。我国目前尚未产生这种世界级的新闻传媒集团。要改变这种状况,须按照强强联手、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战略重组,逐步实现由国内发展为主、兼顾国际向国内国际并重发展转变,尽快建设若干语种多、受众广、信息量大、影响力强、覆盖全球,在国际范围内有较高知名度的新闻传媒集团。

  第二,研究国外受众,改进传播手段,增强对外传播的吸引力、影响力。这是新闻媒体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有效传播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为此,需要加强对国外受众的阅读心理、接受习惯以及兴趣需求的研究,弄清他们需要了解什么信息,希望得到什么帮助;知道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对什么不感兴趣。在此基础上创新对外传播的方式方法,运用国外受众听得懂、易接受的方式和语言进行新闻和信息传播,用事实说话、用专家说话、用当事人说话,把我们的立场和观点寓于对事实的客观报道之中,真正使我们的新闻信息能够吸引和影响国外受众。

  第三,增强应变能力,抢占发布先机,掌握国际舆论的主动权。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媒体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哪家媒体具有先人一步的快速反应能力,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发布新闻和信息,其实现有效传播的能力就越强,就越能掌握舆论的主动权。在去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今年新疆乌鲁木齐“7·5”事件等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我国新闻媒体反应迅速、行动有力,抢在西方媒体之前向世界发布了相关新闻和信息,保证了信息的及时、公开、透明,掌握了国际舆论的话语权、主动权,也赢得了国际舆论的尊重和好评。

  第四,利用新兴媒体,加强管理引导,占领网上信息和舆论高地。网络等新兴媒体具有受众多、传播快、覆盖面广、无国界性等特征,是实现新闻信息有效传播、影响国际舆论的重要方式和途径。近年来,我国网上舆论在国际范围内的影响越来越大。应充分利用我国网民数量已居世界第一,网络技术和网络媒体发展迅猛等优势,加强网上信息传播、加大网络舆论的管理引导,占领网上信息和舆论高地,通过网络来宣传国家形象、表达国民意愿、影响国际舆论。

  第五,开发人才资源,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提高媒体的有效传播能力,打造国际一流媒体,离不开一大批具有很强核心竞争力的媒体从业人员。加强传媒业人才队伍建设,主要应大力培养三类人才,即高级采编人才、管理经营策划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从很大程度上说,这三类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将直接决定我国新闻媒体有效传播能力的强弱。

  推进理论创新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 高翔

  学术思想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精华和集中体现。学术思想以其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形态,以其精深广博的智慧累积,构成了文化的最核心组成部分。

  环顾当今学界,传统与现代并存,中学与西学互动,诸家之说,蜂出并作,各执一端,崇其所善。我认为,筹划当代中国文化的建构,实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基本前提。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当代文化的旗帜和灵魂,自从马克思主义学术在中国兴起,中国人对社会、对历史的看法就为之一新。马克思主义特有的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分清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什么是与历史进步潮流相一致的先进思想,什么是与历史发展趋势相背离的落后因素指明了方向。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很难进入社会历史的深处。

  推进理论创新,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一个时代的理论高度,决定了文明的发达程度。要加强和提升当代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必须推动理论创新,形成一批反映时代和历史发展规律、具有深刻感召力和影响力的新思想、新观念。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必须与时俱进。大胆推进理论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实现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当代中国文化具备更大影响力和感召力的基本前提。

  看不到时代的变化,不能以发展的眼光对待马克思主义,固步自封,不思进取,本身就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具有最广阔的胸怀和包容能力,它善于通过批判的方法,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一切思想精华,使自己得到丰富和发展。正是马克思主义独有的思想品格和历史使命,决定了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借鉴人类文明,包括西方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科学地吸收一切文明成果的优秀精华,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学术文化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基本途径。学术研究既要善于从文本中发现问题,更要善于从社会生活实践中提炼问题。因而,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跳出学术冷落现实的误区。只要人们在历史风云变幻中排除迷障,把握要领,正确地提出问题和提出正确的问题,那么距离正确地解决问题就不再遥远了。也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讲,问题是时代的格言。当代中国学术必须勇敢地站在时代最前沿,自觉将探索的目光投向当前最亟须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投向党中央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最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投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必须解决的重大基础性学术课题,为推动文化软实力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案。

  让优秀传统文化在软实力建设中熠熠生辉

  湖南大学党委书记 刘克利

  我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努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鲜明的国家意识形态属性。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首先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灵魂和旗帜。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繁荣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关键,也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根本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组成部分。这是我们建设、发展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定的一个最基本认识。

  文化软实力建设和研究,可以从多角度进行思考。从文化传承来看,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包融着丰富的文化软实力要素。如何发掘、继承和弘扬这些要素,进行创造性地、现代化地改造,是我们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所应该认真思考和充分研究的问题。毫无疑问,中华民族所以生生不息、团结奋进,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软实力要素。因此,在文化软实力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熠熠生辉、永葆生机。

  文化软实力建设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共同的事业,更是高等院校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因此,在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和建设上,高等院校理应走在前列。湖南大学作为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地处湖湘文化腹地,以岳麓书院为依托,充分挖掘和利用其具有独特优势的文化底蕴和人文魅力,整合全校人文社科资源,弘扬经世致用传统,适应湖南“文化强省”的战略需求,抢抓先机,搭建平台,在中央有关部门和湖南省委的关心和支持下,率先成立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在著名学者张国祚教授的影响带动下,国内相当一批热心文化软实力研究的专家学者加盟了这个中心的研究工作,使中心从成立之初,便高起点、高效率地运作起来。目前,该中心围绕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组织了一批招标课题,推出了一批优秀成果。在此基础上,又成功召开了首届中国文化软实力高层学术研讨会,对推动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跨界与整合: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研究路径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贾磊磊

  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目前所面临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问题。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首先需要跨越单一的学科界限,需要开阔理论研究的视野。

  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中,哲学是用思辨的方法探究事物的存在本质;历史学是用实证的方法,证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艺术创作是用感性的、想象的、直觉的方式进行表达。那么,文化战略研究最根本的方法是什么呢?

  当年,斯宾格勒因为对西方历史有真切了解而写出了《西方的没落》;丹尼尔因为对社会经济的深刻洞悉写出了《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马克思·韦伯因为对西欧经济与新教的深入考察写出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费孝通因为对中国农村生活的亲身体验写出了《乡土中国》,这些著作的写作初衷虽然并不是出于文化战略的目的,但却为后人研究文化发展问题提供了经典性读本。在方法论上他们给予我们的启示在于,文化战略的研究必须建立一种多向度、多学科、跨领域的方法论谱系。历史学应当是它的根基,哲学应当是它的魂灵,社会应当是它的枝干,文化则是它的核心。

  目前,在国务院颁布的12个学科门类中,文化战略下设于管理学门下,可是文化战略的研究理念已经远远超越了“管理”的理念。我们应当用哲学的方法解决文化的本质属性及其价值判定问题;用历史学的方法解决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用社会学的方法解决文化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问题;用艺术的方法解决文化传播的有效性问题。

  具体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研究,目前我们面临着一种方法论的转向,这就是从一般概念的梳理进入到具体路径的研究上来。特别是那种套用西方的理论资源所采取的“主概念泛化”思维模式必须废黜。文化软实力是通过文化产品的交易、流通来实现的,如果我们的卫星信号不能够在海外落地,我们的电影不能够在外国主流电影院上映,我们的艺术演出不能够进入外国演出市场,那么我们的文化软实力也就无从体现。所以,我们的文化软实力乃至于文化战略研究要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起到真正的推进作用,我们就必须与相关行业、相关学科进行整合,特别是要与文化产业领域内的行业进行整合。

  我们现在所要寻找并且确认的是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路径问题,这意味着我们首先要对中国的国情有一个客观的了解。我们文化产业的规模,我们文化市场的空间,我们文化消费的取向,我们文化理念的构成,所有这些都是我们研究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事实依据。文化战略研究不同于一般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它的特殊性就在于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这种现实性并不是指研究的都是当下的问题,相反,文化战略研究的问题可能是相当久远的,但是我们必须对我们所面临的现实状态有切实的把握,有真实的了解。尤其是对于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应该有清醒的认识。这样才有可能确立我们文化发展的成功模式。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