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门”是否会动摇全球变暖警告?——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气候门”是否会动摇全球变暖警告?
2009年12月16日 15:15 来源:外滩画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借用切尼的“百分之一原则”编译自《纽约时报》,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

  2006 年,罗恩·苏斯金出了一本书《百分之一原则》,谈“9·11”之后美国与恐怖分子的战争。

  书名出自当时的副总统迪克·切尼的一种看法。据报切尼在听说有个巴基斯坦科学家在向基地组织提供核武器技术后,曾这样宣称:哪怕此事只有“1% 的可能性”,“我们也要把它当作一件确定的事来反应”;因为美国必须正视这种“低概率,高影响”的新威胁。

  书出后不久,芝加哥大学法律学者卡斯·桑斯廷指出,根据切尼的“只怕万一原则”,对像气候变化这样的低概率、高影响事件,也应作出积极回应;另一位副总统阿尔·戈尔就是这样做的,尽管他认为灾难的概率远高于1%。

  当然,切尼永远不会接受这种类比。他的主张的很多辩护者正在告诉我们,对全球变暖无须担心。这很不幸,因为切尼式的警觉,正是应对气候问题和“气候门”风波的正确出发点。

  “气候门”发生于11月17 日。当天有黑客窃取了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所(全球领先的气候学中心之一)的电子邮件和数据,并把它们贴到网上。其中有若干文字显示,一些气候学权威似乎对数据作了篡改,好让全球变暖显得更严重,他们还压制了持相反观点的研究报告。

  说实话,读到一位气候学名家承认自己曾耍“花招”以“掩盖”气温下降的推论,且打压质疑方的报告,这让我深感失望。不错,在石油巨擘的赞助下,气候否认派圈子确实长年发表了各种各样的伪科学,我们从未有谁搅起那么大风波。但对严肃的气候学家来说,这并不是可以不始终遵循最高科学准则的借口。

  众多独立的研究中心均已发现,自工业革命以来,地球一直处在超出正常波动范围的升温大趋势中。据世界气象组织8 日公布的最新分析,全球变暖的长远趋势并未显示出任何停止的迹象;本世纪头10 年很可能成为有现代记录以来最温暖的10 年。

  这一切并不复杂。众所周知,地球被一张温室气体的“毯子”裹住,从而能维持一个舒适的温度。随着我们通过汽车、房屋和农、林、工业,不断向这张毯子排出更多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被困在大气层内的热量自然会不断聚集。

  由于气候系统太复杂,我们尚不清楚有哪些因素可能抵销这种人为变暖,也不知道气温的上升速度会有多快,加快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我们只知道两点:第一,人类排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会长期存在,因此变暖是“不可逆的”;第二,二氧化碳的增加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

  我只要看到某个问题是“不可逆”且“可能成灾”,哪怕发生概率只有1%,我也会买一份保险。这才是认真对待气候变化的做法。如果我们建成了一个清洁能源体系,气候变化最后却被拆穿是一个骗局,结果又会如何?在过渡时期,我们的能源价格会上涨,但电动车将逐渐普及,我们的家庭和工厂将用上风能、太阳能、核能和第二代生物燃料。对暗中算计我们的石油独裁者,我们将不再那么依赖,我们的外贸赤字将减少,美元将变坚挺,我们呼吸的空气将变清洁。简言之,作为一个国家,我们将变得更强大,更创新,更能源独立。

  倘若我们不未雨绸缪,而气候变化最后被证明是真的,那么这个地球就可能变成人间地狱。这就是我对气候问题“宁可信其有”的原因。

  戈尔评“气候门”风波摘译自《石板书》

  我们政治体系中的竞选捐款和游说角色,已经达到对我们的民主运作很不健康的程度。“解药”是让更多的公众参与,增大对参众议员的压力。

  借用莎士比亚的话,气候门风波是毫无意义的聒噪和纷扰。我没有读过所有相关电邮,但其中最新的一封,也是10多年前的。这些科学家间的私下通信不构成对科学界共识的任何疑问,但气候怀疑派的噪音机器往往抓住一点小辫子就大做文章。

  那些科学家觉得不应被收录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报告的两篇文章,事实上都已被纳入、索引并得到讨论。

  整个北极冰盖正在我们眼前消失。过去300 万年中,它一直有美国本土那样大,如今已缩小了40%,剩下的也保不住了。高山冰川同样在消失。我们经受了创纪录的风暴、干旱、野火和洪水。当世界由于全球变暖发生如此剧变时,再辩论那些晦涩观点让人感觉脱离现实。

  今天我们将9000 万吨温室气体送进大气中,明天送上去的将会更多;而二氧化碳分子与大气层、热量受困的物理关系就像重力一样确定。这不是什么神秘理论,而是150 年前就被约翰·廷道尔发现的,和第一口油井在宾夕法尼亚州钻出正好是同一年。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