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版”春晚引发网民热议 众说纷纭褒贬不一(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教育版”春晚引发网民热议 众说纷纭褒贬不一(2)
2009年12月18日 10:29 来源:解放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少点“教育特色”,多点“与民同乐”

  成海燕

  每年春节,除央视春晚外,政府部门主办的公安部春晚、文化部春晚,各有特色,算得上春节期间多姿多彩的屏幕一景。如今,教育部要推出春晚也无可非议,甚至值得期待。

  对于这台媒体称为教育部“春晚”的晚会,教育部发言人声明,其全称是“中华诵———经典诵读晚会(春节篇)”,其举办宗旨在于推广普通话规范汉字书写,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据称,这台晚会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我们的节日”、“最暖的春节”和“春天的希望”,用艺术手法向观众呈现春节、元旦等七大中国传统节日原来的面貌,并“突出教育特色”。

  而我的担忧,正从这“教育特色”四个字而来。

  春节,是人们放松心情,以团圆来凝结亲情,以喜庆来迎贺新年的传统佳节。试想一下,当人们沉浸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享受一年一度难得的春节时,若教育部仍旧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在大年三十的团圆守岁时刻,不忘对人们进行一番思想教育及文化传统普及,尽管端出的是一台有唱有跳、有朗诵有书法展示、视觉效果十分震撼的好节目,但时时刻刻不忘突出“教育特色”,细枝末节都彰显教育人的“居心”,难免会引起观众的反感。或许教育部人士内心十分委屈,然而,必须要提醒他们,应该在某些时刻丢掉“好为人师”的习惯,放低姿态,“与民同乐”,才是一种沟通和传播的最好途径。

  况且,教育部春晚是否真的能达到“深入挖掘节日主题,展示传统节日的魅力”的目的,我也持怀疑态度。个人认为,传统节日的魅力,与其“展示”,不如“营造”,让孩子们从诗词、书本中遥望古代春节,不如让他们切身实地身处传统节日的氛围中,实实在在地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当然,让大家过上一个年味浓郁的春节,乃社会系统工程,并非教育部之力便能解决,然而,教育部在这方面也绝不是无可作为。比如,给孩子们少布置些作业,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在春节期间逛一逛庙会,动手包包饺子,放放烟花爆竹,岂不更好?

  关键是需要怎样的春晚

  孙 颖

  日前,教育部官员宣布,今年年三十教育部将首次举办春节晚会,并通过电视向全国播出。与传统央视春晚营造狂欢热闹气氛不同,教育部晚会将表现“安静守岁”这一主题,以独诵、合诵为主要形式,与歌唱、舞蹈、书法展示相结合;配乐以民族乐器为主,体现传统节日的民族特色。

  此消息一出,网友纷纷讨论。在网上的一个小调查里,有近40%的网友认为教育部办春晚是“典型的不务正业”。但同时,在“你是否会观看今年的教育部春晚?”的问题中,也有超过42%的网友选择了收看。这样的结果至少说明,人们对多办一台春晚并不反感,意见的分歧只是存在于办春晚和教育部职责的冲突上。

  其实,教育部早已不是头一个要在春晚分一杯羹的部门。在教育部决定加入春晚大军之前,每年的春晚舞台除了传统央视春晚之外,还有央视歌舞春晚、央视戏曲春晚、文化部春晚、公安部春晚等。

  而所谓的教育部春晚也只不过是其“中华诵”系列活动中的一个部分。据报道,“中华诵”活动从去年就已开始,去年已举办过清明、端午、中秋和春节诵读晚会,今年也已举办过清明、端午和中秋晚会。

  在这样的背景下看,教育部办春晚倒也并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需要想一想的是,这么多部门积极参与的春晚大餐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我们又究竟需要怎样的春晚?

  事实上,大年三十晚上看春晚只是一种形式。我们只是需要在与家人在一起时能够有更多的娱乐。既然看春晚是出于这一目的,那么人们喜好什么样的春晚就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有人喜欢相声小品,也有人喜欢诗词歌赋;有人喜好戏曲舞蹈,也有人喜好流行摇滚。人们的喜好不可能相同,也不应该相同。因而,我们所需要的只是能在这一阖家团圆的时刻有更加多元化的娱乐选择。

  如果多一台春晚能让每个人更加各得其乐,那我们又为什么要反对呢?

  春晚也可以口味迥异

  思 引

  年味是什么?这个问题如果搁在十年前,或许大多数人会脱口而出,收看春节联欢晚会。一家人围桌团坐,其乐融融,共享春晚这道除夕必备大餐。人们无需特别指明这是央视的春晚,因为它已然成为人们心底的一份情结,除夕夜的一个标志。春晚不仅留下一串串难忘的镜头和场景,也成功培养了一种新的习惯、民俗和文化认同。

  然而当那些以往难得露面的大腕明星早已成为日常电视荧屏的常客,当年三十的夜色风情强烈地吸引人们走出门外,当传播和技术手段的更替大大丰富了人们除夕娱乐活动的选择,也许一场电影、一次旅行、一回K歌,小归小,热闹劲看似亦远逊于春晚,却同样能承载一份跨越传统与现代的心情,以及个体鲜活的生命记忆。事实上,不少人已经习惯了“春晚缺席”的春节。可见表达形式的转变并不意味着文化内涵的根本变化。

  由此联系到日前遭受不少质疑的首场教育部版春晚。质疑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人们担心晚会因循央视春晚,从而导致既耗费人力财力,又陈词滥调,无所新意的局面。央视春晚无疑是一个巨大参照系,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人们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的复杂心绪,以至于对其他春晚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不信任感。

  其实,如果教育部的回应最终落实于行动,并且真正体现出“安静守岁”的特色,那么,倒真能形成与央视春晚相辉映的“一动一静”的风格,更为重要的是,有明确意识的专题晚会可以为除夕夜的观众提供一道口味迥异的佳肴。只要实在筹办,何乐不为呢?年味杂呈反映出人们的不同偏好,而即便不同,欢聚、感恩、祈福的心声依然如故。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