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的“老顽童”王世襄:情趣生活的一枚化石——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爱吃的“老顽童”王世襄:情趣生活的一枚化石
2009年12月18日 17:04 来源:南都周刊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上个世纪80年代的王世襄。三联书店供图
    1972年,王世襄在湖北咸宁五七干校与牛犊合影。与其他下放干部相比,他显得潇洒、淡定。三联书店供图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王世襄:情趣生活的一枚化石

  本雅明说,新时代的富人们只学到了旧贵族的缺点,却对他们的品位和趣味充耳不闻。王世襄的逝世,有人惋惜“对于这一代的民国记忆,又崩陷了一大片品位的疆土”,因为它意味着一种精致生活态度的逝去。

  本雅明说,新时代的富人们只学到了旧贵族的缺点,却对他们的品位和趣味充耳不闻。王世襄的逝世,有人惋惜“对于这一代的民国记忆,又崩陷了一大片品位的疆土”,因为它意味着一种精致生活态度的逝去。南都周刊记者_ 罗小敷 郑建涛 ( 实习生)

  王世襄,号畅安,1914年生于北京官宦世家。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收藏家。1941年,燕京大学文学院硕士毕业。抗战胜利后,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平津区办事处助理代表,追还战时被劫夺文物。2003年12月3日,荷兰王子约翰·佛利苏专程到北京为他颁发“克劳斯亲王奖最高荣誉奖”。

  如果在英国,他一定是勋爵一级的人物。在他离去后,许多人感慨:21世纪可能还会再出现个钱钟书,但王世襄是再也出不了了。11月28日,95岁的王世襄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

  “今年7月9日送医院前,他是一个完全健康的老人,自己用手推着轮椅走上两站地都没问题。”去世十天后,在王世襄生前家中,儿子王敦煌向南都周刊记者回忆说,大概对于父亲的去世多少已有些心理准备,他情绪稳定,而且只愿跟记者谈老人生前的开心事。

  阳台门口柜子上的相框中,放着王世襄乐呵呵开怀畅笑的照片,精神矍铄,眉宇生辉。依照他的遗愿,没有盛大的遗体告别仪式,家中也未设灵堂,未见鲜花与蜡烛,平平常常得就像主人不在家,而王世襄的遗体也早已于去世后的第二日火化,骨灰与2003年去世的夫人袁荃猷合葬在北京万安公墓。

  与家中的冷清相比,王世襄的去世引发了外界的高度关注。12月8日上午9时,“王世襄追思会”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举行,这是一个邀请制的小型追思会,相关领导及业界人士在会上做了追悼。一位叫steven的网友从上海特意一大早飞来北京想参加追思会,因为种种原因不能进入现场而非常懊恼。

  关于王世襄去世的报道中,媒体纷纷用“有趣”、“情趣”、“贵族”、“精致生活”这样的词语,试图来给这位传奇老人一个最后的盖棺,却无奈其生前的头衔太多——玩物大家、文物鉴定家、美术史家、民俗学家、美食家、中国古典音乐史家……而无从定论。

  章诒和在《往事并不如烟》中回忆,有一次去康同璧家吃早餐,康同璧的女儿交代她去百货公司买一种特别的豆腐乳,画了详细的街道示意图,列出五种豆腐乳的细目表,并叮嘱她不要忘记让售货员给豆腐乳淋上汤汁。在归途,她心情愉快且精神抖擞:“这时的我一下子全懂了,虽坐销岁月于幽忧困菀之下,而生趣未失,尽其可能地保留审美的人生态度和精致的生活艺术,难怪康家的简单早餐那么好吃。”

  一块豆腐乳所代表的生活品位,对于晚年的王世襄来说,也有异曲同工之事。王敦煌每天早晨都得跟父亲商量当天的膳食安排,香满楼的“醪糟鱼片”、张兄弟家的“老鸭煲”、芝麻花的“贵州嫩鸡”……王敦煌去到店里专买父亲钦点的菜;炒菜也只用橄榄油,四五年以前只爱吃带骨的笋鸡,后来假牙嚼不动就吃不带骨的小笋鸡。

  本雅明说,新时代的富人们只学到了旧贵族的缺点,却对他们的品位和趣味充耳不闻。王世襄的逝世,有人也因此惋惜,“对于这一代的民国记忆,又崩陷了一大片品位的疆土”,因为它意味着一种精致生活态度的逝去。

  爱吃的“老顽童”

  12月8日下午,记者与王敦煌约在王世襄生前住所见面,这是位于北京芳草地一座公寓中的一套两房一厅。王敦煌穿着简朴得近乎残旧的家居服来应门,这让记者联想到张中行在《奇人奇迹——且说王世襄先生》中提到的对王世襄的第一印象:“衣着不讲究,陈旧而近于残破”。

  2004年,王世襄夫人袁荃猷去世,当时还在紫禁城出版社做发行工作的王敦煌,搬来与父亲同住,照顾老人起居饮食,其中大费力气的就是一日三餐的问题。每天早晨,王世襄都会交代王敦煌今天想吃点什么,得去哪家馆子买成品,去哪里买食材。

  这源自王世襄是有名的美食家,对吃尤其挑剔。还在少年时,王世襄就喜欢跟家里的大厨们学习烹饪,无论中餐还是西餐都学得样样精通。“父亲十几岁时就相当会做饭,有时来了客人,他一个人能做整个全席,中西餐全能。”

  君子远庖厨,若论家世,王世襄理当远远地呆在厨房外。但是,在圈内王世襄却有个“烹调圣手”的美名,他还非常爱做给大家吃。圈中有个流传甚广的段子,年轻时他常常应好友邀约,身背各色厨具及原料食材,骑着自行车亲赴好友家中大显身手。

  他对食材非常重视,每天一早就到菜场排队等着开市。踩着开市铃声去买菜的人,往往都是对食材非常讲究的名望家族来的厨师,有一位老庖师就和他聊天说:“干咱们这一行……”,就这样,他就真成了厨师们的同行,常常一块合伙“抢”菜,各自占个摊位儿,你帮我买那个,我帮你买这个。后来有“同行”问他在哪户人家做厨师,当时他在故宫博物院任古物馆科长,他就说在“故宫”,这让“同行”们非常钦佩。

  上个世纪90年代起,王世襄开始对食材失望了,“从前许多好的菜,现在只能是回忆了。”后来,在跟黄苗子的一次谈话中他说,“就说中国烹饪,中国的猪肉现在不好吃了,吃了跟橡皮一样;鸡不好吃了,都是拿激素来催;菜也没有味道了,从前我是最喜欢讲究这吃的,现在我也没兴趣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王世襄逐渐失去了做饭的兴趣,但对吃依旧非常讲究。他不愿意吃超市卖的虾,王敦煌就跑到老远的海鲜市场去,一买一整箱;他喜欢吃嫩豌豆,因为买不到,王敦煌就用甜豆代替,一次要买上20斤,放在装有水的大盆里,只将浮上来的捞出来下锅做成一份。

  爷俩一个九十几岁,一个六十几岁,为了生活方便,将卧室、会客室、书房全都设在了客厅里,长长的木条书桌、床、沙发、饭桌、电视等等都堆在客厅中,个中章法估计只有主人懂得。

  虽然年事高,但王世襄尤爱吃冷品,雪碧、冰激凌都是大爱,厨房里至今仍放着几个蒙着灰尘的冰激凌盒。王世襄最喜欢的冰激凌是肯德基的巧克力圣代,一买就是24个存放在冰箱里面,每天吃上六七个是他的一大乐事。王敦煌担心他吃多了身体会不舒服,想控制下量,王世襄就会犹豫再三又可怜巴巴地央求“你再给我两个吧”。

  忆及此,王敦煌笑呵呵地说,“不给也不行啊,老小孩嘛”。

  吃出了名堂的他,晚年撰写的美食文字,获得了美食家们的赞评,他还受邀担任过全国烹饪名师技术表演鉴定会特邀顾问。

  “玩即是学,学即是玩,这就是父亲的境界。”在当天的追思会上,王敦煌这样评价父亲。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