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清旗杆厝:竖旗杆彰显科举功名荣耀的仪式——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闽清旗杆厝:竖旗杆彰显科举功名荣耀的仪式
2010年01月05日 12:42 来源:东南网-福州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我国自隋代开始实行科举取仕制度到清末废除,经历了漫长的1300多年。根据有关资料表明,在这一千多年里,全国共产生了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的进士,数十万名举人。而在旧时,每每随着科举功名的产生,彰显其荣耀的仪式、行为也随之产生,竖立旗杆便是其中的一种。

  在民间,旗杆也称作旗杆碣,它是由两块相同的碑石相距数十公分相对而立,在两石中树立一根约6米高的石质或木质旗杆,碑体上凿有菱形或圆形孔洞用以固定旗杆。它多立在获取功名人族中祠堂或府第前,以此来彰显功名荣耀的同时也起着激励后昆勤奋读书、努力进取的作用,有的府第因此更名为旗杆厝。仅闽清县而言,从宋代到清代通过科举考试就出了3个状元、157名进士、203名举人和401名贡生。因此,当年小小的闽清县内竖立的旗杆,数不胜数。以至在民间有“举人立旗杆,旗杆立满山”之说。但随着春秋更替,历史变迁,特别是“文革”的文化浩劫,旗杆遭破坏也在所难免,有幸保留下来的屈指可数。近日,笔者对闽清县境内的旗杆(碣)保存情况进行调查,发现仅存有十多处的清代旗杆(碣),而且残缺不全,不甚完整。调查中,对云龙乡后垄村、白樟镇下炉村、坂东镇新壶村的三座旗杆厝进行重点走访,深刻感受到了其建筑艺术、建筑理念和人文内涵。

  二都旗杆厝

  二都旗杆厝原名“门前洋祖厝”。坐落在二度(今云龙乡后垄村),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由徐昆范、昆源、昆寿兄弟三人合资建造。坐北朝南,占地约3000平方米。建筑由厝埕、天井、正座、横厝等构成。入门设作门楼,开在东南侧,厝埕为条状花岗岩铺就,简洁庄重;天井两侧为书院各两间、正座面阔七间、进深七柱。大厅斗拱雀替、额枋驼峰均作雕刻装饰。横厝位于正厝之西以过雨亭相连,建筑四周以围墙构成围合。旧时在厝的正厅上悬挂诰封木桶,内藏皇帝圣旨及御赐铜剑一把,厝正前方左右两侧各立有石质旗杆(碣)。但“文革”中圣旨遗失,旗杆遭破坏,如今仅存一对旗杆碣。是厝缘于徐昆范之子徐世灿在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考取举人第一后,便按规制在祖屋前竖立旗杆一对,旗杆厝由此得名。

  据《闽清县志》记载:徐世灿,字廷建。幼读书过目成诵。清乾隆庚辰,举与乡。三十一年,分发江南,试用知县。历任江阴、奉贤、溧水诸县,爱民如子,民以“徐菩萨”称之。在云龙乡《徐氏族普》中记载:徐世灿原为举人第一,试用知县后,历派任无锡县、江阴县、奉贤县左堂,溧水县、镇江县正堂,镇江府税务司、徐州府督粮分府、苏州粮捕分府。后“迁之太仓州”。徐世灿在官阶任上,节俭办事,治理黄河,减轻水患颇有建树,在百姓中留下极好的口碑。

  下炉旗杆厝

  坐落在十七都鹤炉下村(今白樟镇下炉村)的旗杆厝,原名“新厝”。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1877年该厝詹绍安参加丁丑科殿试中的第二甲第二名,光绪皇帝御赐双斗旗杆与是厝,由此便更名为“旗杆厝”。

  下炉旗杆厝,坐南朝北,占地面积2925平方米。背枕独角仙峰,面览绿野青山。门前远眺,有单吾山、天吾山两峰对峙,并有形似金印的寨顶山置于横案山上。再远处乃群山相叠,酷似笔架,其左右两旁山势延伸逶迤,似凤凰展翅。旗杆厝的主体由正厝和横厝构成,左右对称,四平八稳。旧时建筑由南至北依地势下落分作十三埕,每埕大小不一,错落有致,气派非凡。在正座的前埕左右两旁各竖立这一对双都旗杆,在石质的旗杆碑碣上分别刻着立碑主人所获功名和立碑时间,两柱木质旗杆高约6米,极其显赫张扬之势。由第一门埕拾阶而上进入正厝门厅,门庭两旁分列“肃静、回避、御前侍卫、赐进士出生、武显将军”等十八块执事牌,门厅上悬挂“钦点御前侍卫府”竖匾。门厅左右各为回照,后为内庭天井院,天井两侧各作书院三直六间。正厝面阔七间、进深七柱,穿斗木梁架;硬山顶风火墙,高大雄伟。在正厅上方曾经悬挂“诰封桶”,桶内藏有光绪皇帝圣旨一卷,在横梁上也曾有许多诸如“会魁”、“文魁”、“武魁”等牌匾,可惜在“文革”中这些均遭到破坏遗失。而今仅能以复制件示之。该厝东西横厝各作上下两个单元,单元内四周围合二层结构,形成小天井院落,横厝单元或通过门洞,或以横弄可隔可通,贯穿全厝。布局巧妙,合理适用。

  关于詹绍安生平,据《詹氏族谱》记载:詹绍安,字泮元,号竹轩。咸丰乙卯年正月二十日生于福建福州府闽清县。年二十三岁由武生中式光绪元年乙亥恩科,本省乡试第五十九名举人。应光绪丁丑科会试中式第五名贡士,保和殿磨勘覆试三等第二名恭应殿试。钦定第二甲第二名,赐进士及第。钦点御前三等侍卫,乾清门上行走,赏戴花翎。《闽清县志》载:詹绍安,光绪丁丑科武进士。性豁达,循循有儒者风,雅号琴棋书画,于书法尤妙。欲得其书者,辄设宴招之。又豪于饮,每乘醉泼墨酣畅淋漓,有春蚓秋蛇之至。常客台湾,其大家名族多留有墨迹。至今得其尺幅者,宝如连城焉。

  六都旗杆厝

  是厝乃清代六都(今坂东镇)黄登京登道光丙戌进士后竖立旗杆与祖居前而得名。旗杆厝位于六都新壶村,墘西自然村,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背枕文泉山,(亦称李山)面览六都洋,坐南朝北,占地约5000平方米。建筑主体由主厝和横厝构成,土木结构二层半。正厝中轴由外及里依次为回照、(倒座)门厅、天井、书院、(厢房)正座、后座;(厨房)横厝位于正座东西两侧。正座面阔七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木梁架。主座两侧夯土风火墙高出屋面,起伏跌宕,雄伟壮观;屋脊脊背作蓝地彩绘花草图饰,古朴典雅,燕尾翘脊形象生动,具有鲜明的闽清地方建筑特色。

  在厝的正面前埕左右,立有两块彰显进士功名的旗杆碣。碑碣通高2.2米,分作上下两部分。下部为底座,由四块长1米、高0.8米的青石围成竖状,上部竖立石碣。整个石构显得敦实大气,而这种制式在我省则较为少见的。在正门的门楣上悬挂一块“进士第”牌匾虽仅是复制品,但仍然能够想像几分的荣耀。根据旗杆厝的人讲,旧时,在正厅梁间设有“诰封桶”,桶为长方形竖式,其上雕刻双龙戏珠,生动传神,内藏圣旨一卷,可惜“文革”中遗失,如今没有人能够讲出书写的内容了。但据志书所载,黄登京,少聪颖,好读书,遵庭训,志宦途。登嘉庆癸酉拔贡,连捷举人,道光丙戌进士。被选授四川长宁县知县,后拣发江苏溧阳、阳湖等县知县。黄登京每每在任上,勤政爱民,政声卓著。尤其是他在调署清溪两年后复檄召回长宁任上时,清溪士民攀辕饮泣,设祖帐与百里处,其慈祥恺悌之意蔼然流露。晚年乞假回,两袖清风。由此,可以想像,道光皇帝当年下旨的内容应是对黄登京功绩的褒赞之词。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年代后,在正厅增添了一幅出自末代皇帝溥仪之弟溥仙亲笔书写的“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的楹联。楹联不仅装饰了旗杆厝,更道出了旗杆厝后昆秉承祖德家训,励精图治的拳拳之心。

  林跃先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