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特效片与好莱坞差距在哪?三大问题及出路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国产特效片与好莱坞差距在哪?三大问题及出路
2010年01月07日 09:27 来源:广州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1月4日《阿凡达》上映之后占据了八成以上影厅,国产片全线退败,这引发陆川哀叹“这是我们中国电影人要集体目睹的,集体服气的一次完败”。而在网站调查中,超过三成观众认为,中国电影在特效方面“永远不可能追上好莱坞”,另有近五成人认为差距在20年以上甚至更多。

  国产特效片,真的永远落后了?本报采访的业内人士纷纷发表意见,总结出国产特效片3大问题和未来出路。

  问题1: 科幻魔幻题材缺失

  与本报昨日报道好莱坞票房前十影片全是特效大片不同,国产电影中的“票房炸弹”鲜见主打特效的大片。在记者收集到的票房排名前十国产影片榜单中,仅排名第10的《长江七号》以特效见长,而《画皮》、《集结号》用了一些特效但给人印象不深,票房最高的《建国大业》、《非诚勿扰》、《赤壁》等片基本没有。而拥有相对多特效场面的《无极》、《功夫》等影片并没有进入票房前十榜。

  有意见认为,中国大片近年多是武侠、动作题材,而在科幻、魔幻题材方面有缺失,这导致中国没有像《指环王》那样特效挂帅的魔幻大片出炉,更没有《变形金刚》纯粹让人看特效的影片出现,给观众留下了“中国没有特效大片”的印象。

  而中国不少电影人对于特效的概念,比较偏向于“帮助电影制作”,并没有特别沉迷于特效,也造成观众“特效不是我们中国人搞的”的印象。如战争大片《投名状》、《墨攻》、《赤壁》等,虽然用了特效,但没有多少人看出来。为《墨攻》制作特效的万宽公司黄宏显表示,其实《墨攻》有400多个特效镜头,只不过“ 很多人看不出来”。

  以国内票房“一哥”《建国大业》为例,恐怕大部分观众的注意力都在众多明星而不是该片所用的特效手段上。而据负责该片特效的盛勇称,韩三平导演在执导此片之前,对电影特效水平并没有特别关注过。《建国大业》特效场面并不多,包括用CG动画绘制B24轰炸机轰炸延安、重庆朝天码头夜景,用3D软件合成复制毛泽东在北平西苑机场进行大阅兵、率大军撤离延安时的千军万马,使用特效的概念仅停留在复制出更多的士兵与武器装备来填补画面上的空白。

  出路:

  国产片要改变观念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产片意识到特效的重要,虽然《集结号》特效是由韩国和加拿大的特效公司主导,但已经很有效果。另外如2009年的《秋喜》、《风声》都特意加入不少特效镜头,引起了观众的注意。

  问题2: 预算不够,研发落后

  特效片需要大量时间和金钱的投入。但和国外相比,中国电影的资源有限,制作预算不够多,成为特效片不强的原因之一。

  在金钱方面,以当前最出色的华语特效影片《风云Ⅱ》为例,它所花的8000万资金换算成美金也不过1千余万美元,投资规模距离它的模仿目标、好莱坞影片《300勇士》6500万美元成本很远,更不用说赶上《阿凡达》的3亿美元预算。

  在技术水平方面,中国电影和好莱坞电影在特效上究竟有什么差距,业内有不同的意见。万宽公司黄宏显表示,他认为香港特效技术水平比好莱坞落后10年,“ 《变形金刚》他们做了很多技术研发,可能花了10年,现在就算给香港特效人员足够的钱和制作时间也做不到那样。”由于《变形金刚》珠玉在前,导致刘镇伟最初拿着《机器侠》的剧本去找特效公司时没有公司敢接。最后接手《机器侠》的特效总监Cecil则认为,其实中国影人在技术水平上与好莱坞差别不大,差距只在于没有足够的特效制作时间,做什么都是以快为先,而这是亚洲电影的通病。

  出路:

  打造最具视觉效果的一幕

  负责《风云Ⅱ》数码特效部分的是制作过《投名状》的FAT face。导演彭氏兄弟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口上,集中西电影特技制作潮流之大全,如步惊云将泪滴化作惊涛骇浪、聂风把敌人掌击成碎片等颇有创意含量,尤其是“万剑归宗”的一幕,想象力发挥到了一个极限,成为全片最具视觉效果的一幕。

  问题3: 用力过猛、忽视文戏

  在近年影片中《无极》特效出色,但故事和表演方面则惹来争议,涉嫌在特效方面用力过猛,反而适得其反。

  《风云Ⅱ》导演彭顺、彭发兄弟俩分别以胶片调色师和剪辑师身份入行,比较偏技术方面,而两人也承认,《风云Ⅱ》改编自漫画,故事当然要简单点,没想到后来上映之后文戏部分遭到批评,给人“只剩下特技”的印象。

  出路:

  特效应与其他环节沟通

  大部分业内人士认为,特效不能脱离电影本身,而是要跟编剧、导演、摄影甚至武术指导每一环紧紧相扣,特效的参与只是完善影片,创意和故事比特效重要。负责电脑特效的部门也要事先和其他部门沟通,才能令特效镜头适合整部影片的风格。

  业内人士谈特效

  《阿童木》动画指导张汉宁:

  特效片应走向国际

  《忍者神龟》之后,“意马”有了技术实力,但这类影片成本大,必须向国际卖片,把影片做大,所以《阿童木》借来日本题材,向日本方付出费用,然后借助了好莱坞讲故事的方式,才能令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观众接受。

  在张汉宁看来,一切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根本在于有没有人才:“相比好莱坞,我们始终经验欠缺,而培养一个特效制作或者说动画电影人才需要两年时间,一切都得慢慢来。”

  《机器侠》特效总监Cecil:

  我们需要足够的时间

  在国外,一部特效电影从筹备到拍摄到后期制作,时间比我们长好几倍,他们仅筹备就要一两年,而我们的筹备时间可能才两个月;他们留给后期特效制作的时间长达一两年,而我们才三四个月。时间差距之大,是特效制作差异的最大原因;在资源方面,好莱坞的制作费和人力资源都比我们充裕得多。至于技术和专业差别不会很大。

  万宽公司黄宏显:

  偏向真实而非滥用

  我们比较偏向真实的特效风格,这也是我们擅长的地方。比如《墨攻》有400多个特效镜头,但很多人看不出来,任何一个电影部门的作用是帮电影讲故事。《变形金刚》明显是让人去看特效,这种CG滥用,只是一种商业行为。

  10年来中国电影特效大事记

  1998年 《风云雄霸天下》首次大规模使用CG,将原著漫画中世界高度还原,比如剑气、火麒麟、风神腿、排云掌等等,开了先河。

  2000年 上影率先在制片厂系统内成立电脑特技制作中心,当年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脑特技制作影片《紧急迫降》。

  2001年 《少林足球》展示人人会功夫的奇观,让CG不再是炫技,而是有了灵魂。同年,徐克的《蜀山传》以1000个特效镜头创下纪录。

  2002年 《极地营救》大规模使用数字特效技术,60%的电脑特技及合成镜头,是当时内地电影史上运用特技镜头最多的一部电影。

  2004年 《功夫》中的如来神掌、狮吼功改变了武侠动作的表现方式,片中角色在特效帮助下呈现另类搞笑,如周星驰嘴唇被蛇咬等。

  2005年 国产数字特效电影迅猛发展,全年产量达52部,占总产量263部的近20%,成为电影生产中潜力十足的新生力量。

  2008年 中影数字制作基地在北京怀柔区落成。同年,《长江七号》创造出一个成功的CG角色“七仔”。

  2009年 《风云Ⅱ》出炉,以绿幕技术加上电脑特效重现漫画世界,被认为是追赶好莱坞特效最接近的一次试验。

  记者 王振国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