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河两岸墓穴随处可见 风水好袁世凯也中意——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漳河两岸墓穴随处可见 风水好袁世凯也中意
2010年01月07日 15:33 来源:北京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岁末年初,有关“曹操墓”的发现,不仅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在普通民众中也引起热议。笔者的老家都里乡与“曹操墓”所在地安丰乡(现已改镇)同属安阳县,相距不足百里。作为故乡人,也想借此说点题外话,凑凑热闹。

  “曹操墓”发掘之际,各方人士粉墨登场,“口水战”节节升攀,有的话语已不属学术争论范畴。殊不知,安阳这座古城周边的地上地下,文物丰厚,遗迹甚多,为了更好地保护、发掘、利用它们,许多人不逐名利,默默劳作,尽心尽力,做了不少基础性的工作。笔者在老家时的小学同学杨育慧就是其中一个。

  杨育慧上世纪60年代就读于武汉大学图书馆系,天资聪慧,博览群书,做人低调,对历史、文物有一定研究。只可惜后来长期从事行政领导工作,没有什么有影响的专著问世。这次有关“曹操墓”报道中所说,1998年4月安丰乡西高穴村村民徐玉超烧砖起土时挖出鲁潜墓志,其时老杨正在安阳市文化文物局副局长的任上,听到消息后,直觉告诉他这可能会是个有价值的发现,当即派文物勘探队的同志去取回,妥善保存,供专家研究。随后他又两次到西高穴村,按照墓志所说鲁潜墓与魏武帝陵的方位和距离,亲自举步测量。但按照规制,东汉晚期的墓志铭一般不会放在墓内,鲁潜墓的具体位置不能确定,魏武帝陵的位置也就再成谜团。但两墓在墓志附近大致不会错。当时与老杨同时关注并更持之以恒、多方奔走、最后促成这件事的,则是刚退下岗位的河南省文物局的老领导常俭传先生。只是他们的努力,由于种种原因,开始并未引起足够重视。而老杨那时正忙于殷墟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曹操墓”的事儿就未再多过问。

  这里顺便提一句,就是在殷墟申遗方案中,老杨首次提议在殷墟遗址建一座中国文字博物馆,这一建议在去年得以实现。今年元旦期间,我同老杨通了近两个小时电话,想得到“曹操墓”的明确答案,他说:现在各方面争议很大,从目前掌握的证据看,在西高穴村发掘的这座东汉大墓为曹操陵寝可能性极大。在过去很长时间里,老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考古学家刘庆柱有过多次交往交流,他认为刘庆柱的意见特别值得重视。老杨还说到,关于“曹操墓”,可以继续深入探讨研究,大家心平气和,细心论证,完全不必唇枪舌剑,把气氛搞得很紧张。

  其实,安阳地区值得关注的文物遗迹很多,他随便举了几个目前世人尚不知详的例子。如,位于北关区的一座唐代墓,墓内壁画的精美程度,世所罕见;再如,明朝在安阳先后封过七代赵王,七王死后均葬于县北寿安山一带,其中第六代藩王赵康王朱厚煜的墓保存较好,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研究价值;又如,在县西的蒋村有个马家大院,建院主人曾是清代封疆大吏,其院落的建筑规模、风格气派、保存状况,都不亚于山西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还有,县东北漳河南岸当地群众在搞建设时,在地下发现了古城池街道遗迹,有人推测那极有可能是古邺城遗址……话再到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说,老杨认为那应该只是民间的一种传说,并非实有72座墓。过去漳河两岸的广阔区域内,墓穴、坟头随处可见。大概那时人们认为那一带风水好,不仅曹操,连袁世凯都执意把那里作为自己的长眠之地。

  郭 棣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