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化产业不能始终躺在政府怀里——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专家:文化产业不能始终躺在政府怀里
2010年01月08日 10:27 来源:人民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核心观点

  □2009年的中国文化产业表现,值得用高分肯定

  □文化不再“虚”,而是能带来真金白银的东西

  □未来5—10年,文化产业将进入一个更好更快更健康的增长周期

  如果给2009年的中国文化产业表现打分,我会打出高分。因为这一年文化产业十分抢眼,而《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给文化产业注入活力。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描绘2009年的文化产业,我会选择“转型”。它分为体制性转型和产业性转型两种。前者主要集中在新闻出版、演艺等领域,后者主要体现在文化振兴规划的出台,将文化产业放在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考量。

  2008年—2009年文化产业的逆势上扬,不单是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反经济周期现象,文化自有作为产业的属性与规律。不过,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使它反经济周期的特征更为突出。而这场危机让人发现:文化不仅是软实力,还是硬实力,能带来真金白银的东西。而且,后发国家要走低碳、环保的新发展道路,发展文化产业是共同的机遇。

  我相信,今后5—10年,文化产业将进入一个更好更快更健康的增长周期。判断理由有几个:其一,随着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精神文化生产领域的需求将会极大地调动起来;其二,经济结构的转型,特别是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将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巨大的机会;其三,3G、移动电视、网络电视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将给文化产业带来机遇;其四,在加快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将渐渐从卖产品而转向文化资本输出。

  但这仅仅是机遇。文化产业要进入“黄金期”,就不能始终躺在国家的怀抱里。我以为,文化产业自身与政府两方面,都需要“转型”。

  产品结构需要转型。文化产品结构需要更加丰富,才能满足民众多层次、多方式的精神文化需要。

  企业结构需要转型。文化企业不仅要做大,还要做活中小型企业,甚至说,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做小”比“做大”重要。

  产业结构需要转型。目前文化产业的结构条块分割严重,同质化现象较重。应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来调整产业的分布与结构。

  技术结构需要转型。金融危机之后,许多新兴业态由西方向中国转移。前沿的新技术、新业态会把中国当成“实验田”,这是中国文化产业有望后来居上的大好机会。打造高科技装备,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做好公共技术服务园区,十分重要。

  而政府的“转型”,需要在“干预”方面有的放矢。一种类型是“积极干预”。毕竟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和政府在政策、财政、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文化遗产保护、建设博物馆等,也需要国家投入,而产业内容的监管,也属政府职责。对于那些涉及国家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的领域,也应该干预掌控。

  不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核心,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从这个要求看,政府要学会“消极干预”,更积极地制定市场规则,让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在规则范围内自由发展。

  张晓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吕绍刚采访整理)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