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栋:钱学森力荐转卫星 身经百战嫦娥终奔月 (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孙家栋:钱学森力荐转卫星 身经百战嫦娥终奔月 (2)
2010年01月12日 10:49 来源:科技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勇克困难奏响东方红

  “十八勇士”的聚会,使卫星总体设计部如虎添翼

  1967年7月29日,北京正值盛夏,骄阳似火。

  在这个酷热的午后,孙家栋正伏案进行导弹设计。为了不让汗水滴到图纸上,他用一条毛巾围住脖子,其状颇为古怪。

  一位不速之客推门而入,开门见山:“我是国防科委的汪永肃参谋。为了确保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顺利进行,中央决定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院长向聂荣臻推荐你了,根据聂老总的指示,决定调你去负责卫星的总体设计工作。”

  就这样,他扛着被卷书箱去新岗位报到了。

  发射卫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首颗人造卫星,次年5月17日,毛泽东在八大二次会议上发出号召:“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随后,聂荣臻委派钱学森以及当时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劲夫、国防部五院副院长王铮负责卫星规划。然而由于三年经济困难,卫星任务受到了影响,中央决定调整空间技术计划,把工作重点转向研制探空火箭。直至1965年,国家重新开始制定卫星计划,并确定了1970年发射,卫星要“ 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的总体目标。

  孙家栋参与进来时,时间已十分紧迫。如何尽快组建卫星总体设计部?如何按工程的研制规律一步步往下走?各系统怎样联接起来?联接起来后又怎样作试验?一个个难题摆在面前,他决定从组建队伍抓起。

  然而,“文革”年代,派别林立;发射卫星又是人人都想参与的大事。对于年轻的孙家栋来说,选人时稍微处理不当,很容易“引火烧身”。自己被“上纲上线”事小,影响卫星研制工作事大。在钱学森的鼓励下,他横下心,抛开顾虑,一切以搞卫星需要为标准。经过详细考察,他从不同专业角度和技术特长出发,最终选定了戚发轫等18人,这就是中国卫星发展史上有名的“十八勇士”。

  “十八勇士”的聚会,使卫星总体设计部如虎添翼。攻克重重难关后,卫星初样在1969年10月基本告成。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 卫星发射成功,奏响了中国人向太空迈进的序曲。卫星上的全部元器件、设备和材料,以及许多理论和技术难关的攻克,都是中国自己的产品和成果,它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的结晶。

  友情客串火箭出国门

  客串“生意人”,争取美国的卫星许可证是他谈判生涯中的精彩之笔

  1976年12月,孙家栋以中国航天专家的身份,随团赴法国、联邦德国、荷兰、意大利等国家的航天部门考察访问,了解欧洲空间技术的发展水平。此后,他开始频繁地参与国际交流活动。

  通过一次次对外接触,他增长了见识,在国际上树立中国航天大国的思路逐渐充实。

  1985年10月,我国政府庄严宣布:中国的运载火箭将投入国际市场,承揽对外发射业务。这一消息在国际上迅速引起强烈反响。几乎在同时,经中央批准,孙家栋升任航天工业部副部长,又一次受命于中国航天发展的关键时刻。

  发射外星,是带有商业性质的国际间技术合作,中国航天人不仅要懂得研制火箭发射卫星,也必须学会与国外商家打交道,孙家栋又客串起“生意人”的角色。其中争取美国政府发放“亚洲一号”卫星许可证是他谈判生涯中的精彩之笔。

  1988年,香港亚洲卫星公司购买了美国休斯公司生产的通信卫星,起名“亚洲一号”,并准备让中国的长征三号火箭将其送入太空。但卫星要从大洋彼岸运到中国,必须有美国政府发放的出境许可证。争取许可证的使命便落到了孙家栋的肩上。

  这年10月,他代表中国与美国签订了《卫星技术安全》和《卫星发射责任》两个协议备忘录。但因双方对若干国际贸易问题存在较大分歧而未达成最终的协议。11月第二轮会谈,谈判桌从北京搬到了华盛顿,孙家栋作为代表团团长再次领命出征。

  谈判中,面对美方咄咄逼人的气势,他毫不示弱,据理力争,坚决反驳“中国发射外星扰乱国际商业发射市场”论。因为圣诞节即将来临,美方代表大多订了20号出外旅游度假的机票,无心恋战。孙家栋抓住对方的心理,制定了“拖住不放”的战术,一直谈到19号,终于签署了协议。谈及此事,他笑道:“当时在楼上都能听到美方代表的妻子、孩子等着出发,急不可待的说话声。”

  次年1月,中国长城工业公司与香港亚洲卫星公司,在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署了卫星发射服务合同。聂荣臻听说此事,拉着孙家栋的手高兴地说:“中国能为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美国发射卫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发射外国卫星对于中国航天事业来讲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1990年4月7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内,气氛紧张得让人窒息。“我一生中亲历

  过数十次发射现场,但那一次格外紧张。”孙家栋说,“当时大厅内一片寂静,我除了能听见自己的心跳,甚至还能感觉到周围人的心跳。”

  21点30分,长征三号运载火箭雷霆般呼啸着拔地而起,21分钟后,精确地将“亚洲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现场的美方专家叹道:“没想到中国的运载火箭能达到这样的水平!”

  如今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孙家栋依旧百感交集:“我突然想到小时候,老人常说‘洋火、洋油、洋车’,身边到处是外国产品。终于,我们的火箭能发射美国卫星了,那种激动与自豪,难以用语言形容。”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