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0岁国宝重获新生 “清华简”编排是难题(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2300岁国宝重获新生 “清华简”编排是难题(2)
2010年01月27日 15:59 来源:新民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清华大学的专家在研究“清华简”。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竹简拍照时必须“饱水”

  2008年11月,抢救性保护工作告一段落后,为了留下最重要的原始资料,拍照开始了。

  “竹简实物最终会走向消亡,拍照的意义,就是将第一手资料传给后代;我们的研究也不能老对着实物,而是要根据照片,因此照片质量直接影响到研究和资料的价值。”刘国忠说。

  拍照时专家们遇到了3个问题。首先,竹简必须“饱水”拍彩色照片,这在以前尚未有成熟的经验。“水中的拍摄环境大不一样,水有反光,简上可能附着水珠,这都会影响拍摄效果。”刘国忠说。其次,竹简最长的有46厘米,若用普通相机拍摄整支竹简,只聚焦一个点,两端难免会变形。最后,竹简本色应该是外青内黄,现在却成了咖啡色。

  专家们到各地的藏简机构调研学习,结合“清华简”的实际情况,邀请清华美术学院摄影实验室的学者一起反复试验,解决了“反光”和“聚焦”的问题。至于颜色,在拍摄过程中采用了临时的脱色处理,用化学品还原本色,拍照完成后马上把药品冲洗掉,减少对竹简的伤害。

  刘国忠介绍说:“最终拍摄出来的照片鲜活通透,就跟看艺术品一样。”整个拍照过程历时3个多月。

  编排试读近2500枚竹简

  2009年春节后,编排试读工作开始。将写满字的纸撕碎后重新拼起来都很难,何况是近2500枚写满古文的竹简。专家通过综合分析“清华简”中的各种信息来编排——

  -简的长短和宽窄 “清华简”最长的46厘米,最短的10厘米,就像书本有16开、32开一样,同一篇文章,简的长、宽基本一致;

  -编绳的位置 就像书本的装订点;

  -版式 有些人誊写文章时喜欢“顶天立地”,有些人偏爱留白,页面的宽度不一致;

  -字体和字符间距 “清华简”中的不同篇章出自许多人之手,书法也很不一样,但一般一篇文章的抄写者是一人,所以可根据字体的大小、工整程度和字符间距等大致分类;

  -内容 这是最重要的判断标准,以上所有的分类,最后都要根据内容来验证。

  没有一个学者敢断定,自己的编排就是正确的,“不同学者会有不同的排列方式。”刘国忠说,经初步归类,“清华简”共有63篇,但绝对不是最终数字,只能说不少于,有可能其中某一篇将来被发现是两篇或若干篇。

  【焦点关注】

  古文《尚书》又见天日

  “清华简”属于战国中晚期,其特点是数量大,且内容具有唯一性,多为对探索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经、史”类典籍,被视为“国之重宝”。它的陆续整理、分册出版,有助于破译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千古之谜”。

  据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教授介绍,第一册研究报告收录的107支简,包含9个篇目:《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金縢》《皇门》《祭公》和《楚居》。其中前8篇都是《尚书》一类的文献。

  “焚书坑儒”后失传的多篇古文《尚书》重见天日,这是从去年3月启动初步释读工作以来的最重要发现。

  《尚书》位于六经之首,是夏商周三代各种重要历史文献的汇编,是研究古史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同时,竹简中一篇编年体史书,所记历史上起西周初,下至战国前期,与传世文献《春秋》经传、《史记》等对比,有许多新的内容。

    驻京记者  徐轶汝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