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0年前陶寺人观测天象?遗址石柱引猜测(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4100年前陶寺人观测天象?遗址石柱引猜测(2)
2010年01月28日 15:37 来源:黄河新闻网-山西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去年底,第77次观测破解谜团

  C 复制古人观测方法

  时间已到早晨8点,趁太阳还没升起,随队的天文学家赶紧在观测点架好了摄像机。此时天气晴朗,东面的塔山半空中还笼罩着一丝薄雾,特别适宜观测和拍摄。天文学家解释说,如果一点儿雾都没有的话,照片上太阳的边缘就不明显。“古观象台”上13根砖混结构的观测柱,台基中央观测点位置则是用水泥抹出一个直径145厘米的圆,圆内另有3个同心圆,圆心处放了个小物件以做专门标示。这些怎么看也不像有着4100岁高龄的古建筑,冯九生笑呵呵地告诉记者,这是回填之后的复原建筑,2009年2月,他们依据地基深度和塔儿山主峰高度,用砖复原了观察柱,这13根柱子统一高4.5米,最小的是6号柱,平面长1.4米、宽0.6米;最大的13号柱子长 4.9米、宽1.2米。

  8时18分,太阳从塔儿山上探出头,缓缓升起。大家屏息凝视从观测点看,太阳在2道缝的北侧。太阳逐渐离开山头,8时20分“进入”2号缝中。“古人应该就是这样观测天象的。”何驽告诉记者。通过日出定节令精确到一天,在缝中看到整个日出过程只有这一天日出时的七八分钟,而确定这一天节令的标准点是日出一半或太阳下缘切在缝中的山脊上那十几秒钟。

  他兴奋地说:“这次观测是成功的。4100多年前陶寺的冬至,日出一半时正在2号缝中间,因为古今黄赤交角的变化,如今冬至的日出点比古代偏北一点。”

  D 专家认为“全国最早”

  “根据这次模拟观测的结果,以及古人观测点标志的发现,这座建筑已基本可以确定为古观象台,是迄今考古发现的全国最早的古观象台。”接受采访时,何驽向记者这样介绍。

  据他介绍,一些专家学者曾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其台基是半圆形,而不是一个完整的圆形?对此他解释:半圆形的台基象征形如伞盖的天向北倾斜,有一部分天是看不到的。《周易·系辞上》也说过:“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所以古观象台的台基是将天穹形象地放在地上。

  通过分析实地模拟观测结果,何驽推算出一套有20个节令的陶寺文化时期历法,其与如今我们使用的二十四节气有41%的相似性,“这表明其是后来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的主要源头。可以说,二十四节气是在对陶寺太阳历进行继承、变化、发展而来的。”

  他介绍说,此次模拟观测的重大意义在于,证明了4000多年前中华大地上已经出现了世界领先的缜密的历法系统,“二十几个节气的历法,是目前所知绝无仅有的,它既展现了我们祖先为农时服务、社会生产生活服务,还体现出当时王权对于天文历法的控制”。农业是古代社会的经济命脉,确定节令是天文官的事,但颁布历法是统治者的事,不俯首帖耳臣服于他,他就不告诉你农时,你就没有收成。

  尽管观测取得了成功,但何驽心中还有不少谜团:这座4100年前陶寺先民建立的古观象台是否还可以用来观测星星、月亮的变化?其中还有什么我们所不知道的秘密?“这些都需要考古学者和天文学家继续不停地探索。”他说。

  相关链接

  陶寺遗址

  位于襄汾县城东北约7.5公里塔儿山西麓。从1978年春到1984年秋,考古人员在这里进行了多次发掘,发掘面积6000平方米,发现墓葬1000余座以及灰坑、陶窑、房屋等遗迹,出土大量陶、石、骨、玉等生产、生活用品和装饰品。根据放射性碳-14方法断代,其年代为公元前2500—前1900年。1988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进入21世纪,为了使 “华夏文明探源工程”获得更多的资料,新一轮的发掘又开始了,这次的发掘重点移向了东坡沟一带,眼光也放在了国家雏形的发展上。通过多年的发掘,发现并确认了陶寺文化早期小城、中期大城、中期小城。其中中期大城面积达280万平方米,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史前城址。

  作者:段树聪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