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缺失西北角:与城中那片最大的水面有关?(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北京城缺失西北角:与城中那片最大的水面有关?(3)
2010年02月04日 17:11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20世纪初的高梁桥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失而复得的转河曾是北京城市水系重要的输水通道

  转河西起西直门外的高梁桥,向北转了一个“几”字形的湾,东部与北护城河的西端汇合。转河的历史并不久远,从光绪三十一年(公元 1905年)开挖,到1977年被填埋,改为暗河,21世纪初又重见天日,至今仅仅有103年的历史。但是它却是现代北京城市水系的一个重要的输水通道。

  光绪三十一年,詹天佑授命修建从丰台到张家口的京张铁路(民国时称平绥铁路),而钦定的西直门火车站及车辆段的选址,正在高梁河与北护城河交汇的三叉河口处。当时满清政府考虑到慈禧太后等可从颐和园沿高梁河水路到火车站,既可以顺京张铁路西行,也可以取道丰台,沿京奉铁路东到天津、奉天。为了保证铁路的安全运行,和高梁河的正常输水,将高梁桥以东的长河改道向北拐,经娘娘庙至净土寺以南向东,过京张铁路桥及车辆段铁路桥,从索家坟再折向南,到东小村以南分成两股,入北护城河及西护城河,全长2公里左右,被人们称为“转河”。

  高梁桥又称“高亮桥”,在转河的最西端,一千多年来一直是当时进京的一个重要通道。元代以前为一个不大的石板桥,明代重修改为石拱桥,建设京张铁路时将桥面拓宽,民国时再次拓宽。一千多年前的公元979年,宋太宗攻打幽州,在高梁河畔与辽军开展了争夺几个桥梁的“高梁河之战”,双方各投入了十几万兵力,鲜血染红了高梁河,结果是宋军大败。在老北京,高梁桥还有一个“高亮赶水”的美丽的传说。在清代和民国初年,高梁桥一带是北京的烟叶集散地。

  民国年间,转河圈内和右岸大部分地面被铁丝网圈占,归西直门火车站及西郊粮库使用。左岸(今北京海洋馆地区)则为大片的稻田,稻田的用水则来自高梁河岸的泵站。由于人口的增多和工农业用水的增加,到解放初期,经高梁河流到转河的水量,已明显减少。

  解放后,随着永定河引水工程和“双紫支渠”(双槐树——紫竹院)的建成,高梁河的水量大增。1958年首钢第一轧钢厂落户护城河北岸,转河逐渐被变成暗河,到1977年,转河全部在地面消失。

  为了把北京变为国际化的大都市,改善北环水系的生态环境,2002年5月,市政府决定综合治理转河、高梁河及北护城河。共耗资十多亿人民币,使转河重见天日,共开挖河道3.7公里,新增水面5.7万平方米。使长河、转河、北护城河实现“水清、流畅、岸绿”。

  如今大家所看到的新转河(为了躲开已经建成的住宅楼,其路线有较大变化),蜿蜒穿越北京北部的高楼住宅区,将历史的文脉与现代化都市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水相亲的新治水理念。并精心营建了“历史文化园”、“生态公园”,“滨水游廊”、“绿色航道”等景观,塑造了绿色长廊式的城市河道新形象。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