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者:春节是中国头号非遗,正极力申遗(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民俗学者:春节是中国头号非遗,正极力申遗(2)
2010年02月09日 08:54 来源:南方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资料图:2月6日,北京市怀柔区“迎春节第二十届群众艺术节”在迎宾公园景观剧场开幕,来自乡村的民间艺人激情表演了民间花会节目及精彩民间绝活,为市民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民间传统文化节日盛宴。 中新社发 卜向东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大话春节:

  如何拯救变淡的年味?

  老舍之子舒乙:

  要把失传的老玩意找回来

  这些年来,人们抱怨春节没“劲”。在北方,连最热闹的春节游园也变得“不好玩”了。学者舒乙说:“每年春节,大量游客像潮水般涌入地坛游园。我常看见, 当他们离去时,只有少量游客手里举着几样很雷同但又很不像样子的塑料玩具,多数两手空空———显然,我们的庙会游园内容太单调、贫乏和无趣了。”他认为, 年味变淡的真正原因是传统的丢失。

  “短短半个世纪,老舍先生笔下的北京小吃竟然消失了60%以上。”如何拯救正在变淡的年味?舒乙建议,把已经绝迹或失传的老玩艺、老食品尽量找回来,此外,增加庙会文化成分、十里长街搞花车和艺术行进、再造灯节辉煌……他认为,年味的复兴,大概需要一个完整的行业来支撑。

  舒乙认为,春节活动的提升空间非常大。比如,增加群众性表演;把诗歌界、书法界、朗诵界的爱好者拉入志愿者行列, 在庙会中献艺;组织高雅艺术专场表演;还可以在京城的十里长街搞花车和艺术巡游,请全国的有特色的民间艺人来耍龙灯、献艺、狂欢,邀请外国的艺术团队前来参加。“巴黎和一些国家首都的中心大道上可以搞中华春节的艺术游行,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呢?”舒乙说。

  中大教授叶春生:

  尊重年轻人对传统的颠覆

  叶春生说,有人说春节的年味变淡了,但是仔细想想,春节有很多符号没有消失,比如大红灯笼、中国结、门神、饺子、年糕、春联等等,但是过去没有人归纳它,显得零散。“佛山的‘创意春节’把全国东南西北的春节风俗都邀到一起,就是从农历廿三开始,一直到正月十六,天天都有活动,把春节分散的符号攥成拳头,打出去,很有力度。”

  “我们要打造一个多元化的春节风俗,让老年人过得舒服,老人中意守岁、中意看春晚,中意拜年,就让他拜。年轻人要去旅游、要去追星,要去唱K,就让他去。毕竟是在春节的活动范围之内,只是春节娱乐的形式变了,但不等于春节就会变淡和消失。”叶春生说。

  “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了文化的大整合,面对西方文化强势的冲击,我们的传统节日也受到了一些冲击,这是自然的,但是春节以它丰富的内涵,以及整套完善的礼数,特别是其中浓缩的亲情、乡情,游子朝圣般的返乡过年、期盼团聚的心情,那是抢不去的。”

  ○相关

  传统春节应该如何过?

  讲述人:叶春生

  年二十三:“谢灶”

  广州人把“祭灶日”称为“谢灶”,这也是传统中的“小年夜”。原有“官三民四疍家(水上居民)五”之说,即做官人家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三、一般平民在二十四、水上居民在二十五举行谢灶仪式,后来界限模糊,一般都选在二十三谢灶。

  民间传说:这一天灶君老爷上天向玉帝述职,奏明各家善恶,玉帝将根据奏述,对各家均有不同的赐福或降祸,所以百姓对灶神畏惧;为表示恭敬,便于是日清洗灶君神位,簪金花,挂彩红,用鸡、猪肉、鲤鱼、美酒、甘蔗、饴糖拜灶君。据说灶君食饱饮醉又被饴糖把嘴胶住,就不能多讲话。

  年二十八:洗邋遢

  广州人大多在这一天开始大扫除,还要理发,各家各户做到窗明几净,不见灰尘。

  年二十九:贴春联

  大年夜的前夕,是最繁忙的一天。要贴上春联、门神、年画等点缀家居,象征吉祥。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