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处窘境不卖文救急 北京居不易无奈南下(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顾颉刚处窘境不卖文救急 北京居不易无奈南下(2)
2010年02月11日 15:05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顾颉刚与友人在燕京大学郑振铎宅前合影,左四为顾颉刚,右一为郑振铎,右二为顾颉刚夫人殷履安。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徘徊在去留之间

  饱受生计逼迫滋味的顾颉刚,想要找条出路的时候,也不由自主地卷进了上世纪20年代中期的时代浪涛里。这时,反抗帝国主义的“革命”浪头,已然拍打到北京。 1925年“五卅惨案”之后,北大成立了救国团,顾颉刚亦参与其事,并应推为出版部主任,负责编辑《救国特刊》,刊登在《京报》副刊;顾颉刚更写了不少纯粹学术以外的文字,想要编成一部通俗的“国耻史”,唤醒民众。

  1926年3月18日,北京铁狮子胡同国务院前,又聚集了扛着“反帝”旗帜的人群。遗憾的是,这场运动却以鲜血收场,47人不幸罹难,史称“三一八惨案”。翌日,段祺瑞为临时执政的中华民国政府,下令逮捕通缉徐谦、李大钊等人。顾颉刚未曾参加这场运动,对于名列“黑名单”的这些人也不是很有好感,因为他们“实在闹得太厉害了”(《顾颉刚日记》,1926年3月19日)。

  没有想到是,株连的网络越来越广。传闻北京政府“准备通缉之二百零八人,内北大有一百六十人”,朋友也来劝顾颉刚“暂避”风头。他虽认为自己过去“发表之文字,未尝及于政治,想不致牵入”,心下却不能说不紧张。北京这个人文荟萃的古都,在当时看来已非可堪久留之地。

  就在几天之后,顾颉刚到中央公园的长美轩,参加了语丝社为林语堂饯行的餐宴,因为林语堂“以北京站不住,将往就厦门大学文科学长”。席间林语堂即邀请他一起同行去办研究所。顾颉刚想到自己“穷困至此,实亦不能不去”,却又觉得自己在北京的“基础刚布置好,舍去殊恋恋耳”。

  正因为顾颉刚实在留恋北京的生活,所以即便得到了邀请,他还是举棋不定。好比说,老友郭绍虞招他往中州大学任教,被他拒绝了;反而,清华大学方面欲聘为“国文教授,月薪二百元”,即使“清华中空气甚旧,取其用度较省,可以积钱还债”,就让他心动不已。没想到,清华大学评议会没有通过他的聘任案,他也只好死心了。

  接到厦大聘书

  胡适向来关照顾颉刚。5月,胡适访问英、美回国,顾颉刚去拜见恩师。因为胡适参与英国退还庚子赔款的处理事宜,知悉内幕,他给顾颉刚带来一则好消息:……将来可在退还赔款内弄一笔留学费,我们可一同留学。这使我狂喜。我在国内牵掣太多,简直无法进修。诚能出外数年,专事扩张见闻与吸收知识,当可把我的学问基础打好(《顾颉刚日记》,1926年5月13日)。

  可是,这则让顾颉刚“狂喜”的美事,不是马上就能实现的,干涸已极的他,需要的是及时雨的滋润。7月1日,北大“长官”也获聘为厦门大学国文系兼国学研究院主任的沈兼士,送来厦门大学的两纸聘书,“一研究所导师,一百六十元,一大学教授,八十元”,合计起来是两百四十元的薪水。这是在北京没有可堪比拟的职事和收入,顾颉刚无奈之下,“只得允之”。

  令人告慰的是,想到厦门大学去的非仅顾颉刚一人而已。像是魏建功同样因为“经济困难”的关系,也想去厦门;当他到沈兼士处商量厦大国文系课程及研究院进行计划时,同来者更有鲁迅、张亮尘、陈万里与丁山诸人。可以想见,这趟旅程,他不会孤单南行。

  况且,顾颉刚还想象着胡适带来的好消息。他写信给胡适说,一旦庚子赔款的事能够“梦想成真”,这趟厦门之行,只去一年就好,“如身体不惯,则半年。明年如庚款方面可以使我得一正当之职业,决计仍回北京”。所以在北京的“书籍什物,一切不动,只算作一旅行而已”。此志已决,顾颉刚终于准备离开北京,展开到厦门去的旅途。(摘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的《何妨是书生》)

  潘光哲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