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人捐赠的戏剧博物馆:历史珍珠重展现(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一位老人捐赠的戏剧博物馆:历史珍珠重展现(2)
2010年02月20日 16:39 来源:天津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黄殿祺在书房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黄氏家庭博物馆”

  2004年12月,黄殿祺家在老城厢的房子就要在“旧城改造”中拆掉了。望着爸爸失望的眼神,儿子黄勇非常理解父亲,这里有老天津的文化,有戏剧博物馆。于是,儿子想方设法在戏剧博物馆附近的鼓楼东路为爸爸买了房子。就这样,黄殿祺不但一天也没有离开他钟爱的戏剧博物馆,而且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戏剧文化研究。

  为了深入探讨中国的戏剧文化,到旧物市场“淘宝”成了黄殿祺经常的“功课”。黄先生家中有一个木制的“拔步床”,非常讲究,床的前后里外都有精美的木雕装饰,细看每一个木雕都是戏曲中的一个场面,人物的服饰和动作栩栩如生。原来,这是黄先生到广东出差的时候在一个小镇上寻到的,买到手以后,又花了几千元的运费才把它运回了天津。

  估衣街和老城里拆迁的消息传来,在儿子、女儿们的帮助下,他在废墟中买回了大量的历史遗存,屏风、瓦当、石雕、木门、砖刻……其中最神奇的是一卷剪纸作品。那天,黄殿祺从胡同里出来。忽然,他发现脚下有一个纸卷,孤零零地在风中颤抖。他俯身拾起这个纸卷,打开一看,里面竟然是多张保存完好的非常珍贵的剪纸作品!根据他对于剪纸的研究,从其设计风格上看至少有上百年的历史!

  是巧合?还是天意?文物一定有“在天之灵”!无论世道怎样变化,它们总能留下踪迹,以便为后人讲解历史。报载英国拍卖市场上突然出现了我国圆明园100多年前遗失的铜兔首、铜鼠首,不就是一个证明吗?

  随着寻来的物件越来越多,黄殿祺把家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家庭博物馆”。从走进楼门开始,楼下、楼上、客厅、书房、卧室、阳台、楼顶花园……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缝隙都被他的收藏品填满,到处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许多件收藏品都围绕一个主题:戏剧历史文化。他那长长的书案就摆放在这些物件的中央,他在那里做研究、写书、探讨中国戏剧的历史文化,灵感就这样“随手拈来”。

  戏剧文化研究的舞台永不落幕

  黄殿祺研究戏剧文化有许多课题。其实,作为天津市艺术研究所的研究员他已经退休10多年了,没有人给他布置任务,而他之所以孜孜不倦地搞研究,除了对戏剧文化的兴趣以外,还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告诉世界:中国的月亮也是圆的!

  他深知,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更应该努力弘扬祖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因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就在不久前,黄先生应邀赴泰国曼谷参加“国际假面艺术文化联盟学术研讨会”,他是与会的40多个国家中唯一代表中国研究面具和戏曲脸谱艺术的专家学者。我在他书桌的案头看到了一本厚厚的会议论文集,除了中国黄殿祺《论中国戏曲脸谱艺术》的长达两万字的论文是中文以外,其他的文章全部是英文。

  为了研究戏剧文化,他把全家都发动起来,当教师的女儿为他查找资料;儿子学习传统的脸谱制作技术,后来干脆在鼓楼商业街开了个“丹谱馆”,干成了“专业”;老伴儿不但要干好后勤,还能帮着制作脸谱;因为受了爷爷的影响,小孙女黄珊在商学院英语系读书,毕业论文的题目是《论英国的戏剧》。

  2001年,他编写的《中国戏曲脸谱》一书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后,已再版4次,发行量上万册。他编写的《天津民俗剪纸》一书是本市第一本此类图书,为天津历史悠久的民间文化添上了漂亮的一笔。由他主编的《话剧在北方奠基人之一张蓬春》一书在海内外有深远影响。他主编的《天津十大影剧家》《天津京剧十大名票》等书正在出版过程中。

  张蓬春是一代伟大的戏剧家,是曹禺的老师。1986年,张蓬春的女儿张新月从美国来到北京,找到曹禺先生,希望他能够写一本回忆父亲的书。当时曹禺已经生病住院,他向张新月介绍了黄殿祺,希望由他实现这个愿望。1988年,张新月来到天津,在参观戏剧博物馆时看到了关于父亲张蓬春的介绍。于是,她提出了希望由黄殿祺写这本书的愿望。从那时开始整整5年,黄殿祺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完成了这部30多万字的著作。此书出版后,在我国话剧界引起震动。戏剧家曹禺在《序》中写道:“它为我国话剧史增添了一页,同时也完成了周恩来总理生前提及的‘写中国话剧史,不能忘记北方话剧发展的历史’问题的一则很好的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答卷。”2007年,在纪念中国话剧百年的时候,此书的第二版也出版了。

  采访黄殿祺先生的时候,看到他的书案上有一摞正待校对的版样,原来,他应中国戏剧出版社的邀请,正在准备着“大部头”的《中国戏曲脸谱集》。翻开来看,从京剧到川剧、沪剧、豫剧、秦腔等等许多地方戏曲的脸谱都能找到,可见先生下了多么大的功夫。

  为了宣传中国的文化,黄殿祺还多次到捷克、马来西亚、泰国、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举办展览。1999年,他带着戏曲脸谱参加了捷克首都布拉格举办的《世界舞台美术展览》,受到了西方“粉丝”的追捧。2003年,他又带着戏曲脸谱和剪纸来到马来西亚,参观者把所有的展品抢购一空。2006年和2007 年,他在广州民间工艺美术博物馆、佛山博物馆、顺德博物馆参展的同时,还进行讲学,宣传中国的民族文化。

  对于黄殿祺来说,戏剧文化研究就像一个永不落幕的舞台。

  为了传承文化无偿捐赠

  1999年,黄殿祺在捷克参展的时候见到了一个熟人,就是现在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韩生。当时韩教授是舞台美术系的主任。两个人畅谈中国的戏剧文化时,针对当时上海还没有戏剧博物馆,黄殿祺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回国后,两个人仍然经常联系,黄殿祺萌生了想捐助该学院文化陈列室的想法。

  2005年初,韩生派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馆长专程来津。当他看到黄殿祺的收藏品时,非常震惊,当即给韩院长打了电话。不久,参加俄罗斯中国年活动归来的韩生来到天津,亲自看望了黄先生以及他准备捐赠的收藏品。同时,还对“修旧如旧”的工作做了具体安排。

  2007年9月,一辆长长的卡车开进了鼓楼街。经过工匠精心维修的一批代表着天津600年历史的家具装上车,被隆重地迎到上海戏剧学院,准备放在专门开辟的“陈列室”里,向全体师生和社会展出。

  工人们小心翼翼地把黄先生捐赠的收藏品装上车。它们包括:摆放在房间前厅的条案、八仙桌、瓷器、花瓶、镜子,一个水缸上还贴着古香古色的杨柳青年画。摆放在卧室的明清拔步床、梳妆台等303件。9月26日,上海戏剧学院把黄殿祺请到上海,隆重举行了“明清民间家具陈列室”揭牌仪式,并对向该院无偿捐赠价值百万余元收藏品的黄殿祺先生颁发“客座教授”聘书。

  身穿蓝色条格衬衫的黄殿祺走上主席台,神采奕奕。面对那么多年轻的面孔,他想起自己小时候常常走进广东会馆大戏台的情景。能让学习和研究戏剧的师生们看到、摸到代表着中国历史的文物,一定会对他们的学习和创作起一些作用。文化属于民族,只有得到了传承,才能世世代代发扬光大。

  董秀娜 (照片由黄殿祺先生提供)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