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庙会文化勿被商业左右 打造狂欢节是趋势——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专家:庙会文化勿被商业左右 打造狂欢节是趋势
2010年02月21日 08:40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昨日,北京国际雕塑公园庙会一烤肉摊,工作人员边拆棚边甩卖肉串。本报记者 张伟峰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龙潭庙会考虑弥补商户损失

  总结商户挣钱难三大原因;明年将减少商业摊位,增传统文化等内容

  截至昨日大年初七,北京大多数庙会都落下帷幕。许多庙会里的商家也上演了“最后的疯狂”,降价甩货甚至白送。

  据官方节前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北京春节的庙会灯会有62场之多。在红红火火大搞庙会的背后,一些商家抱怨摊位费节节攀升。在这一冷一热之后,不光商家在盘点经营盈亏,庙会的主办方们也开始总结经验,反思成败,龙潭庙会主办方已考虑弥补商户损失。但庙会终究是要办的,但如何办,它的未来如何健康良性起来则成为本报试图探究的方向。

  庙会何处寻年味

  昨日,北京市文联副主席、民俗学家赵书说,庙会在解放后曾一度消失,1985年,在他的建议下,北京市东城区率先举办了第一届地坛春节文化庙会,开创了全国大规模举办春节庙会的先河。他还记得,那时全城轰动,曲艺杂耍应有尽有,商摊货贩比肩靠背,年味十足。但有文化学者认为,如今庙会中的潜在问题正是“年味不足”,致使这张名片上的“文化感”不强,缺少些北京的精气神。

  20世纪80年代中期,北京庙会开始复苏。1984年、1985年、1987年春节,龙潭庙会、地坛庙会、白云观庙会相继揭幕。到了2004年,北京18个区县举办庙会者多达42家;2005年,北京庙会游客已逾500万人次。2006年,初一至初七,客流量达到了700万人次。2009年,北京举办庙会与花会者虽降到22家,但游客有增无减。

  今年有所不同,庙会的举办地点出现一些新面孔,而部分庙会的人气在下降,客流量出现负增长。

  商业元素渐成主角

  与以文化、狂欢为主题的传统庙会相比,现代庙会似乎更像一个以文化搭台的商贸集市,是一个商品的大卖场。到2003年左右,北京的庙会都是由政府财政“贴钱”办的,一届厂甸庙会就要花150万元。

  2004年,地坛庙会开始公开拍卖摊位,根据组委会提供的手册,商户可以了解每个待拍摊位的具体情况,并到拍卖现场抉择。

  而此前,地坛庙会的摊位是通过排队按位选择的,“类似选经济适用房的程序。”地坛庙会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商户们通过排队领号,按照号码的先后顺序选择摊位,而价格是固定的。但随着庙会“暴发户”的增多,排队领号开始出现暗箱操作———倒卖选摊号、“条子摊”、关系摊。

  但公开拍卖在体现透明公正的同时,庙会不菲的商机也使摊位费节节攀升。地坛庙会一个长宽高均为2.8米的摊位,被卖出了30万元的天价,比去年拍卖时涨了11万元。

  少数庙会的商业运作模式似乎起了示范作用,一些景点、公园,甚至商场纷纷效仿。

  在摊位价格屡屡冲破新高的情况下,部分老商户只好选择退出。

  其实,这个越摊越大的成本最后还是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一进庙会,一些商品价格猛升:一个肉串涨到20元,一个生肖牌50元!

  此外,商家为压缩投入,还体现在文化活动、艺术演出档次不够。平日卖不动的东西都到庙会兜售,摆上几只塑料桶就算投球游艺。

  厂甸庙会迁址被诟病

  作为老北京的大庙会之一,厂甸历来是北京人春节期间的一大乐事。赵书介绍,厂甸庙会向以书籍古玩、字画文具独秀于林,自古便以“文市”著称。同时特色小吃、传统工艺、日用百货和儿童玩具也颇具盛名,逛庙会的人三教九流、工农商无所不有,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在此各得其乐,各有所获。

  今年78岁的老北京人米玉说,精彩的花会表演,各具特色的市井叫卖,摔跤比赛、双簧表演、京剧清唱……置身厂甸,会让人流连忘返,其乐融融。厂甸庙会他是年年去,糖葫芦不吃举着,大甘蔗不啃拄着,小金鱼不卖吆喝着,一家老小逛着那叫开心。

  在厂甸庙会恢复了25年后,今年“移师”陶然亭公园。大年初一,陶然亭公园内,多家摊位前客流稀少,有摊点一度无人光顾。有摊主称:“租金是一天1000,到现在还没卖上本来”。

  据统计,厂甸庙会陶然亭公园、琉璃厂两处首日客流量共计约66000人,较去年减少六成。

  据了解,自厂甸庙会会址方案确定后,部分市民对其提出质疑与不满,也有市民通过不同渠道进行投诉。

  相关部门表示,“改址”完全是出于安全着想。

  厂甸庙会主办方京都文化投资管理公司方面表示,客流减少可能与天气寒冷有关,陶然亭公园客容量也要比原厂甸会址小。另外,也不排除厂甸庙会由免费改为收费的因素。

  北京文化学者袁周说,厂甸庙会有近400年的历史。“厂甸庙会不在厂甸办,将是名存实亡。”

  袁周说,地点变更对厂甸庙会非遗项目地位造成影响。厂甸庙会的民俗特色,极重要的一点,就是它是“免费的街头庙会”,逛这样的无门槛、无围墙庙会,图的就是一个凑热闹。

  庙会文化勿被商业左右

  赵书指出,目前的庙会越来越成为内涵和外延都很宽泛的、具有“狂欢”性质节庆活动的一种泛称。因此,将庙会打造成带有地域特色的狂欢节是顺时应势之举,但庙会不能被商业左右。

  庙会如何既继承传统又符合时代需求。为此,赵书建议,庙会应加强群众的参与性。庙会可请公众人物露面,但更主要的是看乡间里的文化“能人”,要给普通老百姓一个发泄自己欢乐感情、展示自己“绝活”的机会。

  而且亟须增加一些专为孩子设计的环节。赵书说,古代传统节日里有许多游戏、很多唱不完的歌谣,所以孩子们都盼着过节。现在,节日里留给孩子们玩耍和自由体验的机会太少了。赵书表示,从这个角度看,在传统节日中设计一些孩子们喜闻乐见、觉得好玩的环节,以吸引他们的积极参与。

  应提高门槛注重公益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民协节庆研究会副会长萧放认为,要让庙会深入人心,最不能缺的就是文化味。未来的传统节日更应是包容的,容纳来自世界各地的东西。完全可以把当代春节庙会做成一年一次的文化景观,吸引全世界的游人到这里来。

  萧放认为,庙会活动应当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和政府服务功能的发展,不断推出能够满足群众消费需求的创新型文化产品。商户也不能是有钱就进。主办方应提高门槛,具有选择性。

  萧放建议,作为春节最重要的民俗之一的庙会,应与一般的游园会、商品展销会、美食节区别开来,毕竟庙会不是“羊肉串”与“糖葫芦”的聚会,要多打一些文化牌。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