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致纽约年轻艺术家的信:你可以给社会什么——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徐冰致纽约年轻艺术家的信:你可以给社会什么
2010年02月22日 15:01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你可以给社会什么?

  ——致纽约年轻艺术家的信

  徐冰,著名画家、作家。2007年以中国书法为基本元素的平面作品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出,新作《地书》以新媒体互动方式在纽约展出。该年因“对文字、语言和书籍溶智的使用,对版画与当代艺术这两个领域间的对话和沟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全美版画家协会授予徐冰“版画艺术终身成就奖”。2008年归国,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

  Dear Nancy:

  没有及时回信,一是因为忙,二是因为你信中那些既实在又具体的问题,并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谈清楚的。每一个从事艺术的人的条件和状况都是一个个案。另外,即使那些已经成功的艺术家,要让他们说出:为什么别人没有成功而他却得天独厚,也是很难的事情。

  从信中可以看出,你是一个对自己的未来和对艺术负责任并且有勇气的人。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具备的,这是成为优秀艺术家的首要条件。

  我一直认为,要做一个艺术家,首先要做的事是把艺术的道理、艺术是怎么回事搞清楚。具体说就是:身为一个艺术家在这个世界上是干什么的,他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更具体地说是:你与社会构成一种怎样的交换关系。你要想成为一个以艺术为生的人,就必须搞清楚你可以交给社会什么,社会才能回报予你。我有时想,我有房子住,有工作室用,有饭吃,是用什么换来的呢?美术馆、收藏家愿意用高价买我的作品,他们买走的是什么呢?作品本身只是一堆材料,值那么多钱吗?价值源于那些精工细作的技术吗?比我在制作上讲究的艺术家多得很。我认为艺术最有价值的部分是通过作品向社会提示了一种有价值的思维方式以及被连带出来的新的艺术表达法。这种“新的方式”是人类需要的,所以才构成了可出售的价值,才能形成交换链。艺术新方式的被发现,源于有才能的艺术家对其所处时代的敏感及对当下文化及环境的高出常人的认识;从而对旧有艺术在方法论上的改造。所以说好的艺术家是思想型的人,又是善于将思想转化为艺术语言的人。

  你并不想成为一个能很快见到商业效果的艺术家。这是值得肯定的。当然任何“价值”都要转化为商品。最终都是要卖出去。在街上画像的艺术家十分钟卖一张,礼品店中的艺术家一天卖一张,商业画廊的艺术家一个月卖一张。有些人是随画随卖,有些人则是一辈子卖一个想法。全在于你喜欢哪一类。

  上面谈的道理有些“大”,不解决你眼下的问题。下面谈一些实际的体会,也许对你能有帮助。

  每一个学艺术的人都想成为大艺术家,但每个人的条件各有不同,这包括智商、艺术感觉、经济条件和家庭背景等。谁都有自己的长处和局限,会工作的人懂得如何面对个人的局限并把它转化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把局限使用好就会成为长处。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我在中国接受的是很保守的艺术教育。三十五岁时才来到美国参与西方当代艺术的活动。而你和大部分美国年轻艺术家很早就接受了开放的当代艺术的教育和影响,在语言和文化的适应性上都更便于参与到纽约的当代艺术中去。比起你们我应该说是先天不足的,但我却从这个“不足”中挖掘出了可利用的别人没有的东西。由于社会主义艺术教育的背景,我就有可能从独特的角度去看当代艺术。又由于新的文化环境和语言的障碍,我对语言、文字、误读这类事情就更敏感。艺术也就表现出别人没有的特点。

  我的观点是:你生活在哪,就面对哪的问题,有问题就有艺术。你的处境和你的问题其实就是你艺术创作的源泉。大部分来纽约发展的年轻艺术家都急于进入主流系统,但大部分人都需要花时间去做一些别的工作,以维持生活开销。这看上去是耽误了创作的时间,但其实不必过多的担心。一方面,在艺术圈之外的领域所从事的工作和生活,只要你是一个真诚的艺术家,任何东西都将成为财富,早晚会被用到艺术创作中去。另一方面,今天的艺术家,重要的不是一头扎到这个系统中去,而是要找到一个与这个系统合适的位置和关系。你说,希望这个系统接纳你,但你要知道接纳你的理由是你必须为这个系统带来一些新的、系统里没有的东西。新的东西在这个系统本身是找不到的,必然是从其他领域或两者之间的地带才有可能获得。今天的艺术变得表面丰富多彩但在方法论上却越走越窄。太多的艺术家都会做一种“标准的现代艺术”,真的不需要更多的这类艺术家进来了。

  只管去工作吧,不要担心自己的才能不被发现。其实在今天,由于信息的方便,基本上不存在像凡高那个时代的悲剧了。

  祝你成功!

  徐冰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