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无良交易:赝品为何被估成“天价宝贝”——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艺术品无良交易:赝品为何被估成“天价宝贝”
2010年02月23日 16:06 来源:新民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本报一位读者近日来信反映,他家里的一些瓷器被某艺术品交易公司安排的专家鉴定为价值数百万元的古董,其中还有官窑精品。公司业务员说,只要将这些瓷器交给他们“全托管”,他们将采取多种销售、宣传手段,保证卖掉。于是他付出了数万元的鉴定费、托管费。但最终的结果是,一件没卖掉。他将瓷器拿到权威鉴定机构鉴定,发现是赝品。

  鉴定成“真” 喜出望外

  类似的事情,本报收到的投诉已经很多。记者 在收藏圈以及网上也听到、看到非常多了。近年来,在国内一些大城市兴起某些艺术品交易机构,在他们那里,非常普通的古董艺术品甚至赝品都能被他们安排的“专家”鉴定为价值高昂的宝贝。而且,这些机构的工作人员信誓旦旦地告诉你,只要你将这些宝贝委托给他们销售,他们将在一定时期内(可能是一两年),采取拍卖、店铺展览、销售、媒体宣传等多种手段,反正帮你卖掉。当然,你是要付鉴定费的,鉴定费不贵,或许是一两百元左右。但是,如果你要开具证书,那你就可能要付数千元不等。另外你还要先付给该公司委托费。委托费是根据委托物品拍卖底价的百分比来计算的。东西越贵,交的费用越高。在你欣喜若狂地发现自己突然成为百万富翁的情绪下,你可能毫不犹豫地付出了鉴定费、证书费、委托费。数额可能是上万元、数万元不等。

  付费委托 难成交易

  但后来“故事”发展得经常不顺利,这些天价宝贝总是卖不掉,大幅度降价也卖不掉。于是有不少委托者心有不甘地将这些“宝贝”拿到别处去鉴定,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有的人试图打官司要回“委托费”之类,但官司很难赢,因为到了法庭他们才发现,他们与被委托的机构签订的正式协议文本中,根本没有“一定卖掉”的承诺文字。于是,许多人在网上痛诉自己的经历,指责这类艺术品交易机构的做法是“欺诈”。

  交易模式 存在问题

  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副秘书长、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研究员郑鑫尧指出,这种古董艺术品交易模式存在很大问题。关键在于它事先收取“委托费”。这些机构在收费上实行“三保险”:先收你鉴定费,再根据底价收取“委托费”,如果成交了可能还要收取“佣金”。艺术品拍卖业没有事先收费的惯例。无论国内还是国际上最大的拍卖公司都不会事先收费。通常是卖掉了才根据成交额收一定比例的佣金,卖不掉不收费。现在的艺术品市场是“持宝为王”。你真有好东西,拍卖行会追着你,捧着你。有的拍卖行甚至对能带来巨大利益和声誉的拍品事先支付委托者定金。中国的收藏队伍发展迅猛,越是好的藏品越是吃香。收藏家、经纪人、拍卖行都到处觅宝,哪有拍卖行还会事先收费?就算过去寄卖行也不会事先收费啊!

  睁大眼睛 找准代理

  大多数拍卖行总希望将拍品的底价定低一些,这样更容易吸引买家,也容易成交,只有成交了他们才有钱赚。而上述这些机构却往往将拍品的底价定得很高,因为他们是根据底价来事先收费的。与之发生纠葛的绝大多数是收藏圈外人士。他们对收藏致富充满想象,听到自己的“宝贝”值钱就心潮澎湃,但对收藏知识以及收藏品交易渠道知之甚少。

  家里有宝总想卖个好价,怎样才能找到放心的拍卖行呢?郑鑫尧介绍,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有资质评定,对好的拍卖机构授予三A、二A证书。这种公司可以比较放心。相关信息可到拍卖协会官网查询。市民家中有宝想拍卖,如果自己是外行吃不准,不妨多走几家拍卖行了解了解,多听听信誉好的内行人士的意见。

  本报记者 林明杰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