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墓前忆孔子——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子路墓前忆孔子
2010年02月25日 13:16 来源:河南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新立的子路墓碑,碑文源自明代。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曲阜——兖州——帝丘(濮阳)——匡——蒲(长垣)——帝丘(濮阳)——陶丘(定陶)——宋(商丘)——郑(新郑)——陈(淮阳)——蔡(上蔡)——负函(信阳)

  开篇语 我为孔子狂

  公历虎年伊始,《孔子》电影上演,迎来了又一拨孔子热,孔子粉丝团无疑添了不少新丁。

  从某种角度看,孔子在一定程度上被后世神话了,被神话的孔子永远活在孔粉心中,所以他可能是拥有最多粉丝的明星。

  孔子生于鲁国,近50岁的时候开始周游列国,传播他的理念,经典言论被弟子收集在《论语》里。

  从《论语》、《史记》里可以了解到,孔子思想的种子撒播、萌芽,直至收获,大多在今天河南省境内的卫国(濮阳)、宋国(商丘)、陈国(淮阳)等地,可以说,孔子这些在“国外”取得的成就,大大超过李小龙在好莱坞的成绩,因此孔子应该是开拓外埠市场最成功的人士,不逊于释迦牟尼传佛中土。

  孔子的传奇还在于,他和去西天取经的唐三奘一样曾屡遭劫难:发生在长垣境内的匡蒲之围、发生在商丘的宋人伐树、发生在淮阳的陈国之困等,都是有据可证的磨难经历,估计还有更多未载入史册。

  磨难,恰恰也是孔子传播其思想的机缘,几次磨难分别留下了学堂冈圣庙、文雅台、弦歌台等著名文化秀场。

  但孔子绝不是苦行僧,他率众贤徒,虽然不是官方使节团,至少算得上是阵容豪华的学术团、智囊团,因此,他周游列国时,有受难,亦有享荣。

  两千多年来,孔子走过的路后世人不厌其长,来来往往,有寻根问源,也不乏猎奇。

  开年之初,我亦步亦趋,游历孔子在濮阳、长垣、商丘、淮阳等问足之地。我想探访的是,这些地方,孔子到底留下了什么?不同的地方,其教化浸淫又有何不同?

  在实地探访孔子现代的遭遇时发现,孔子,有时如神,人们敬而远之;有时如愚,观者视而不见;有时如救星,来者趋之若鹜求现世报,等等百态。

  或许,世人对孔子及其思想,仅勤于言而惰于行;孔子之牌位,在更多的时候,不在案头只在心头。

  忆孔子,离不开濮阳。

  今天的濮阳在孔子时代,叫做卫国。孔子离开故土周游列国,第一站选的就是卫国。据《史记》记载,孔子在卫国前前后后呆了很多年,几进几出。究竟是多少年,今人说法不一。14年、10年,这些都是可供参考的数字。

  奇怪的是,如今在濮阳,孔子受尊敬的地位似乎逊于弟子子路。这里有子路墓、子路祠,却很难见到专为孔子修的庙宇。

  师以徒贵,孔子有了这么个好弟子,后世人凭吊子路的时候,少不了感怀一番:多亏孔老师教导有方!

  在卫国,孔子受到的待遇,有荣有辱,政治上胜败难断,但他在这里得到了子路,仅此一点,就意味着他已完胜。

  千古子路冢

  1月28日,暖日照濮阳。

  从濮阳市中心的飞龙汽车站出来,乘公交车可以直达子路墓。当地人习惯称子路墓为子路坟,问路人:“到子路墓怎么走?”,众人皆语没听说,一个环卫工念叨几遍之后,大声说:“你说的是子路坟呀,坐2路车就能到。”

  子路坟的风景不止于一土之冢。冢前是祠堂,祠堂前有门楼,祠堂左右各有侧室。来人观之,须从前面门楼入内,往后可尽观全貌。

  入门不用买票,门楼四柱三门,绿色琉璃瓦覆盖,上书鎏金大字:“正大高明”,这四字是后人送给子路的。千百年来,孔子在各地独霸其尊;弟子能自享一祠,一定要有出类拔萃的才干和品德。初见此题,少不了对子路的景仰,急于睹其风采。

  子路的风采尽在祠堂。

  铜铸的形像呈站立状,左手按剑,目光平视远方,衣褶随风微起,隐隐透出一股威严。不知该像铸造哪一年,后来者或许觉得其状不够帅气,自作主张给它披上海蓝色绣袍,乍看之下,勇猛中不失斯文,亦不失将帅之气。

  子路的简历是,名仲由,孔子的弟子,当过蒲邑(今长垣)邑宰,后来为孔悝家将。卫出公十八年(公元前459年),蒯聩武力挟持孔悝,要他逼卫出公让位。子路为保其主孔悝,战死在孔悝家。死后葬于戚城与蒯聩台两地之间,并封冢立碑。

  战死一节犹为感人,传说他倒在血泊之中时,发现头盔已歪,帽缨已断,便对敌方说,且慢动手,正直的君子死时帽子不能不正,衣服不能不整。说着,他用尽全力扶正帽子,整好帽缨,之后从容赴死。

  这就是著名的子路“结缨而死”的故事,子路也因此与后来传颂的杨家将、岳飞等忠君报国的将帅共享尊崇。

  子路冢据传修于汉代。坟高4.30米,直径约29米。

  子路冢的外观稍稍出乎我的想像,虽具规模,坟头却杂乱无章,不知谁在坟上撒种黄豆,豆子成熟后摘下,秸秆仍然其上,野火烧了半边,剩余秸秆兀自枯老。

  在子路墓周遭,我逗留近两个小时,敬于子路的忠义,也痴于一方碑石。该碑石是1993年新立,但碑文却取自明代,由明代兵部尚书董汉儒撰文。

  碑文称,子路为圣门子弟,生于斯,官于斯,没于斯,是难得的贤人,后世有欲访其遗迹而不得者,一定倍感遗憾,因此,要修葺其冢,并使祠堂宏敞,以让仰慕他的人有迹可瞻。

  董汉儒的这番文字道出来访者的心情,慕名者迢迢而来,无缘见贤人真身、衣冠,但见其冢,心情已满,若再观画像、习典故,点香祭拜,该是何等欢快。

  字画觅风流

  来子路墓,原本因慕孔子名。不过,孔子在此享受的待遇比起子路却大大逊色,仅在子路祠堂的右侧厢房陈列孔子在卫国的游历故事,门头上书“孔子十年居卫壁画”,可惜铁锁把门,我无缘拜访。

  孔子在这里影响有多大?在子路坟后面的一栋简易房里,一名中年男子在收卷字画,我走过去向他讨问。他说,人们来这里,经常会给子路坟烧纸上香,孔子的事迹有口头相传。

  在这里,我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古玩字画的氛围很浓。这算不算是对孔子书卷气的解读呢?

  我探访的这间简易房,主人就是经营字画的,十几平方的居室里,堆满了一筒筒字画,这些字画不是他所作,都是一些书法家和画家委托其经营。与孔子壁画展室紧邻的是一间字画卖场,正对这间卖场的屋子也是专卖字画,兼有古董。

  其实子路祠堂之前的空地就是一个露天交易市场。我在进门时已经发现,这个院子砌了许多水泥长条,不足尺高,表面覆涂红漆,横竖有许多道。水泥端面分别写上编号。

  院子外还有一家专门的孔子书画社,我信步入内,主人热情招呼。虽然不是行家,但可以感受到这里的文化底蕴。

  飞鸟恋邑城

  离子路坟不到300米远处,有一个大有看头的古迹:邑城,这是近几年刚刚保护和开发起来的景观。

  邑城中与孔子有关的是戚园,戚园与子路也有关。戚园是孔悝的封邑,子路是为保护孔悝的城池而死。孔悝是卫国卫灵公的外孙,孔子与卫灵公交往又非同一般。如此绕口,是说既来之,就少不了戚园这一趟。

  戚园的部分城墙仍在,立于地表上有几米,高低不等,槐树稀疏植其间,几个孩子在上面玩耍,我童心顿开,驱步向上。

  踩在残缺城墙上,免不了幽思:有多少英雄豪杰曾立在这里,因战成名、又因战捐躯?遍地黄沙,还记得英雄不?英雄里,当然有子路。

  戚园里有字牌,说子路任蒲邑宰时,谨遵孔子仁政德治的教导,处处体恤人民,造福大众,组织百姓兴修水利,布仁政,施教化,治蒲三载就有大成。

  从读到明代董汉儒的碑文我就在思考:生长在卫国的子路何以成为孔子弟子?孔子近50岁开始周游列国,此前有弟子若干,后在异乡收子路为徒,甘愿倾囊相授,使之光大,这该需要多么宽大的胸襟?孔子成就了子路,子路也助长了孔子圣名,亦师亦徒,各自风流。

  但历史风流,绝不是某一人独专,在如今修建的邑城,孔子和子路的名声,恐怕算不上最大。在这里备受推介的“中华第一龙”的考古挖掘。“中华第一龙”是最近挖掘出来的陪葬图,由贝壳拼成龙状,此龙是传说中的样子,墓葬至少有6000多年历史,是迄今发现最早的龙的形像,因此称为“中华第一龙”。

  邑城有一奇景,每天傍晚至次日上午约十时,城内群鸟云集,尤以戚园居多。我目睹了这一胜景。下午5时许,邑城中鸟声渐大,鸟影渐多,城中多是柳树,树梢上密密麻麻地栖息着鸟,无法计其数。远远看去,好像是结满了硕大果实。

  此鸟不惧人声,却怕闪光。我忍不住端起相机,对准这些陌生的小生灵,想摄下它们齐齐惊飞的样子,于是张口发声呼赶,它们却毫不在意,等到按下快门闪光灯亮起的时候,它们顿时飞离枝头,叽叽喳喳,一阵翻飞之后又重新落回。

  我从来没有看过这种鸟,向看门的老人请教,他也不知道,虽然他在本地乡下长大,却不见乡下有这种鸟。小鸟何时飞聚此地?也不知道,猜想或古已有之。莫非是灵鸟,来此留恋孔子的圣迹?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