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拔头魁,是“体制性傲慢”?——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赵本山拔头魁,是“体制性傲慢”?
2010年03月01日 13:47 来源:荆楚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央视元宵晚会揭晓“我最喜欢的春晚节目”,赵本山的小品《捐助》在语言类节目中再拔头魁,蝉联十二冠。

  这和前一段时间几乎一边倒的舆论反差也实在太大了。一个被十三万网友用鼠标评为“最烂”的节目又为何被观众推举为冠军?一个不但被网络而且包括众多主流媒体、不但被草根而且被列位精英几欲骂倒的“钉子户”为何再登榜首?一个大病缠身江郎才尽的本山大叔大爷为何在这等舆论压力下霸气依然?

  难道这能归结为央视的所谓“体制性傲慢”?难道这能归结为媒体和网民冲动一时的“情绪性偏见”?难道这能归结为“春晚特殊利益集团”的特殊操作?

  批评者固然有如此质疑的的权利,但质疑的理由和目的又毕竟应该唯实而且求真。如果没有手机用户和读者投票的足够支撑,春晚组织者无论如何也不敢公然冒犯众怒。要真正弄明白《捐助》在骂倒中再次夺冠的可以令人接受的理由,恐怕还是得从赵本山小品本身去寻求。其实,今年夺冠的不是《捐助》,而是他的小品品牌。

  在诺大一个文化如山艺术如林的中国,在整整20个莺歌燕舞星光灿烂的盛世年华,亿万观众居然年复一年地被一个人、一个没文没化无科无班土里掉渣出丑卖怪的农民;一个节目、一个时间只有十多分钟至今都无正经明目被稀里糊涂唤作“小品”的节目;弄得举国上下男女老少乐不可支前仰后合人神颠倒,以至于形成了足以让历史诧异的赵本山现象。请问文化学者、请问艺术专家、请问社会学家、这到底是为什么?

  赵本山现象毕竟不是用口水可以消解的,赵本山的小品毕竟不是用骂阵可以诠释的,也不是用吆喝可以赶下舞台的。如果说这是赵本山在忽悠我们,还不如说是我们在忽悠自己;如果说这是文艺在作弄观众,还不如说是观众在作弄文艺。

  尽管有论者把赵本山的小品视同黄段子一般下贱的“小农文化”太过偏执,但“小农文化”、准确地还应该说是“农民文化”,包括了从“小农”到“大农”到“ 农民工”的中国农民文化,迹近了问题的本质。赵本山何许人也?中国农民也!赵本山的小品是甚什么东东?中国农民的滑稽、幽默、狡黠也!赵本山的所有小品,赵本山在小品中塑造的各式各样的人物,无论是穿了马甲还是没穿马甲的,其实都是一个形象,那就是中国农民式的滑稽、幽默。这种滑稽幽默既有别于文化孟优,又有别于市井丑角,它是扎根于中国广袤农村和深厚文化土壤的草根,是堪称中国式的滑稽幽默。

  滑稽和幽默是人类的共性,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滑稽列传。西方骑士时代有堂吉柯德、自由资本主义时代有卓别林,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东方朔式的滑稽人物。在中国农民心中,其实早就有千百个赵本山活跃着、欢喜着,然而他们被长期压抑在田间地头,乡村小院,被主流文化所鄙视、禁锢。是时代把赵本山解放出来,而且把他们推举到国家艺术殿堂的中心,是赵本山把民间千百个赵本山变成了“小品”,变成了小品里的“赵本山”。于是,“赵本山”成了公开活跃在时代舞台上的“丑角”,成了中国农民最开心会意的“笑星”,他们从赵本山的小品这面哈哈镜里里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自己的苦衷和欢乐、烦恼和希望。中国农民长期禁锢的幽默感和创造性得到空前释放。赵本山的小品因此长期处于一个宏大的被接受状态,形成了以中国农民为主体的强大人气和艺术欣赏惯性,它超乎一般艺术消费规律的限制和受众心理的障碍,以至于在赵本山本人的独创性明显衰退,在他的个人风格明显引起一部分受众审美疲劳的情势下,“赵本山”却依然有其表演舞台和夺冠的明显背景和必然理由。

  而赵本山的小品也已经不属于赵本山本人。对于赵本山本人来说,今年的12冠也许是春晚有意给他画上的一个圆满句号,也许是观众对他的最后挽留。但作为小品艺术品牌的赵本山,作为农民滑稽幽默化身的“赵本山”将会依然活跃在中国文艺舞台。

  当此之际,我们不妨给赵本山多一点鲜花和掌声。

  曹宗国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