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北京行迹:28岁第一次进京住在香山会馆——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孙中山的北京行迹:28岁第一次进京住在香山会馆
2010年03月10日 08:25 来源: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编者按

  1925年3月12日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的日子。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振兴,孙中山先生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曾三次莅临北京,第一次来京时他的行迹并不为大众所知,第三次是他抱病到京,在北京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后的岁月。今年又恰逢孙中山先生逝世85周年,一位老先生怀着对伟人的崇敬,寻访孙中山先生三次到京的活动足迹。

  28岁的孙中山第一次进京住在香山会馆

  孙中山第一次到京的行程和住处都已没有了确切的记载,但是有些资料考证当年孙中山可能是住在香山会馆。我曾多次去中山会馆探寻,中山会馆倒是不难找,顺着虎坊路南行到南横东街东口,顺着街西行近西口时即可见南北向的珠朝街。从新开辟的菜市口大街南行至南横东街西口这条路更方便,进口不远就是珠朝街。会馆在街北口路西,油饰一新的大门很容易辨认。为纪念孙中山先生,会馆从2005年开始维修,但不知何故,工程进展得很慢,至今仍未完工。

  孙中山第一次进京是为了“窥清廷之虚实”,7月初到北京作实地考察。当时甲午战争爆发在即,但北京仍在大肆筹备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从西直门到颐和园沿途要搭建经坛、戏台、牌楼等景观,为庆寿花掉白银219万两。孙中山后来回忆京津之行时说:“最后至北京,则见满清政治之龌龊,更百倍于广州。”更坚定了他推翻清廷以救中国的决心。

  香山会馆位于珠朝街5号,原来这里曾叫珠巢街,1965年改今名。街南北向,北起南横东街,南口拐向西,与官菜园上街相接,现并入菜市口大街。香山会馆这一带过去曾是清康熙年间进士刘云汉购置的一块义地。清嘉庆年间,义地迁往左安门内潘家窑(今龙潭公园),此地就改为会馆。

  光绪五年(1879年)广东中山县乡友,购得附近部分房屋及空地,开始扩修香山会馆,始成一定规模。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在朝鲜任职的唐绍仪回京寓于此,并筹资再次扩建香山会馆,三年之后建成。扩建后的香山会馆规模很大,分前、中、后三个大院落,还有数个跨院围绕左右,各院落都有游廊相连。院内还建有魁星楼、戏台、假山、水池、亭榭等,院内建筑及装修极具岭南风格,在北京的会馆中也是别具一格的。

  1894年夏,28岁的孙中山第一次到北京时,当时的香山会馆还未扩建。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广东国民政府在唐绍仪的提议下,将香山县改为中山县,以示对孙中山的永久纪念,北京的香山会馆亦改称中山会馆。

  中山会馆在辛亥革命后,成为有志青年进行革命活动的场所。广东青年会在此办公,后来成立的“中山少年学会”也常在这里活动。解放战争时期,中山会馆是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城工部所属地下组织的一个秘密活动地点,刘仁等曾在此活动。解放后,中山会馆成为民居,并逐渐成为居住了近百户的一个大杂院。原院中的花园亭榭等早已不存,但整体格局还在。

  孙中山第二次进京

  推翻帝制不久,全国时局动荡,为巩固新建立的共和制,孙中山先生不顾个人安危,1912年8月北上,第二次来到北京。

  -孙中山住在石大人胡同迎宾馆

  外交部街是东单路口北东侧的第二条胡同,东西向,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至东单北大街。明朝时这条街称石大人胡同,因明英宗时权倾一时的宠臣武清侯石亨宅第在此而得名。后此宅曾先后赐给咸年侯仇鸾和寿宁公主驸马冉兴让。明天启年间,在驸马府设立宝源局,专职铸造铜钱。历经明清两代,直至 1905年,宝源局的炉火才熄灭。

  清末,为迎接德国皇太子来访,清外务部在这座几易其主的府邸上修建了外务部迎宾馆。设计者和工程承包者为美国人坚利逊。他在这里建起了当时北京最豪华的西洋风格的建筑,成为当时的国宾馆。

  院内主楼亦称东楼,1910年建成。地下一层,地上二层,平面呈矩形。门厅、走廊、楼梯都十分宽大,走廊墙面上镶有镜面装饰。室内有壁炉、吊灯、细木镶嵌地板,有浓郁的欧洲宫廷风味。迎宾馆东楼是清末所建最豪华、质量最好、也是最地道的西式风格楼房。

  1911年,由于帝国主义的支持和北洋势力,袁世凯被任命为清政府内阁总理大臣,总理府设在迎宾馆内。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迎宾馆又成了总统府。他多次电邀孙中山进京共商国事。为表示礼让,袁世凯迁往铁狮子胡同陆军部,将迎宾馆作为孙中山的临时行院。

  孙中山1912年8月18日从上海启程,24日到达北京前门火车站。袁世凯派朱漆金轮马车将孙中山迎至迎宾馆下榻。住进当晚,袁世凯即派官员接孙中山至铁狮子胡同总统府,设宴为孙中山洗尘。至9月16日,孙中山与袁世凯在迎宾馆或总统府共会谈13次。

  在京期间,迎宾馆一直中外宾客云集。孙中山在这里接见、会晤各国公使、政府官员、绅商、记者、平民,日夜操劳。

  同年9月17日,孙中山南下,袁世凯将设在东堂子胡同的外交部迁到了石大人胡同中的迎宾馆,直至1928年,这里都是北洋政府外交部所在地,石大人胡同也因此改为外交部街。

  -孙中山五次莅临湖广会馆

  骡马市大街东口路南,有一片精美的古建筑群,就是名满京城的湖广会馆。湖广是旧时湖北、湖南两省的简称。旧时湖广行省包括今湖北、湖南及广东北部。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撤湖广省,改置湖北、湖南两省。

  湖广会馆原址曾是明朝重臣张居正的府邸。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在此创建湖广会馆,以联络湖南、湖北在京人士的乡谊。道光十年(1830年),又集资重修,并增建了戏楼。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由曾国藩主持,再次扩建,增建文昌阁、亭榭花园、子午井等,使湖广会馆成为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北京最大的会馆之一。

  清末民初,湖广会馆成为名流学士宴会酬唱之地,和政党团体集会活动之所,不少有影响的历史事件在这里发生。

  同治九年(1870年),曾国藩六十大寿。他在湖广会馆举办盛大寿宴,朝廷重臣、社会名流纷纷前来,轰动京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京城,美国以湖广会馆为司令部,这里成为侵略者的巢穴之一。

  孙中山也曾数次亲临湖广会馆并发表演说,可称得上是湖广会馆史上最光辉的一页。8月25日上午同盟会在湖广会馆大戏楼召开欢迎会。孙中山发表演说“望我会(同盟会)同仁,万不可自居革命之首功,专享建设之特权,更应化除私见,与各政党相互提携,联合四万万同胞,同心协力,共谋共和之幸福,巩固民国之基础……”讲话赢得经久不息的掌声。同日下午,在原地召开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五个政团合并,改组为国民党的成立大会,投票选举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九人为理事,公推孙中山为理事长,此后国民党早期的一些活动频频在湖广会馆举行。8月30日下午,北京大学等十多所高等院校在湖广会馆举行欢迎孙先生大会,到会者两千余人。9月4日下午,共和党在湖广会馆召开欢迎大会,当天遇雨,但孙中山仍准时出席,并作演讲。9月15日,国民党再次在湖广会馆召开欢迎孙中山、黄兴、陈其美大会……湖广会馆成为孙中山在京活动的一个重要地理坐标。

  1984年,湖广会馆被确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对会馆进行了全面修复,对外开放。现在湖广会馆已成为宣南的一处文化胜地。

  -孙中山在北京的忙碌身影

  孙中山第二次到京期间,为巩固共和,稳定政局,促进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团结,与各方频繁会晤,极为繁忙,有时一天要安排三四次活动,北京的许多地方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

  8月29日,国务总理陆徵祥及各总长在那家花园举行宴会,欢迎孙中山。9月11日载沣受隆裕太后之命,在那家花园举行宴会,欢迎孙中山、黄兴、陈其美。

  清末民初,在东城区金鱼胡同的路北,是清末大学士那桐的府邸,占了金鱼胡同北边的大半条胡同,院落宽敞,建筑精美,特别是花园绚丽多姿,有味兰斋、吟秋馆、筛月轩等园林小品,还有一座名气很大的乐真堂戏楼。当时的戏曲名家几乎都曾在这座戏楼登台。当时人们把那桐府邸称为那家花园。清末民初,那家花园成为重要的政治场所,北洋政府经常借用那家花园举办堂会,招待中外政要,许多重大事件在这里发生。

  1912年9月2日,孙中山应北京报界的邀请到安庆会馆赴欢迎会,并发表演说。他赞扬了新闻事业在革命中的巨大作用,给北京报界同仁以极大鼓舞。他说:“革命事业,多赖报纸鼓吹,始克成功。”

  安庆会馆在宣武区铁门胡同中部,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会馆建筑十分精美,院内曾有三层的中式楼阁和西式楼房各一座,还有假山、游廊、花圃。陈独秀与李大钊等人在米市胡同创办《每周评论》时,陈独秀常寓居安庆会馆。

  9月11日上午,孙中山到后海北沿醇亲王府,访晤宣统之父、前清摄政王载沣。两人在府内宝翰堂相见,孙中山对载沣在辛亥革命后代表清政府逊位,和平交出政权,致慰勉之意。孙中山态度从容,举止大度,载沣颇为敬服。半个世纪后,1963年孙中山夫人宋庆龄搬入醇亲王府花园,在这里生活了 18年,直至1981年逝世。现在这里是宋庆龄故居。

  孙中山第二次在京期间,粤东新馆、万牲园(现北京动物园)内畅观楼、雍和宫、颐和园、六国饭店、灯市口教堂、清河织呢厂、青龙桥火车站等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1924年12月

  孙中山第三次进京

  孙中山为迅速实现全国统一,召开国民会议,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于1924年11月13日在夫人宋庆龄等陪同下,抱病离开广州,经香港、上海、日本神户,于同年12月4日抵达天津。在天津他肝病复发。仍抱病同各方人士商讨国事,并不顾危险,毅然进京。于1924年12月31日抵达北京,1925年3月12日在京逝世,在北京度过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岁月。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