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砥柱铭》首揭神秘面纱(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黄庭坚《砥柱铭》首揭神秘面纱(图)
2010年03月18日 09:48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明代陈洪绶《出处图》,过去曾被张大千收藏。图中描绘了诸葛亮(右)与陶渊明在树下侃侃而谈的情景。
    黄庭坚《砥柱铭》(局部图),这个作品一直由日本有邻馆收藏,这是首次在国内露面。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宋徽宗《写生珍禽图》等50余件古画精品亮相“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大展”

  黄庭坚《砥柱铭》首揭神秘面纱

  去年,吴彬的《十八应真图卷》以1.69亿元成交,曾巩的《局事帖》也拍出1.09亿的天价。今日下午,这些带领中国书画进入亿元时代的拍卖界“宠儿”将与辽宁博物馆的国宝一起,亮相保利艺术博物馆的“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大展”。主办方透露,展出的黄庭坚《砥柱铭》等50余件古代书画大部分属于在国内首次露面。据悉本次展览将于4月7日结束。

  宋徽宗《写生珍禽图》打头阵

  中国历代书画珍品,是历代公私收藏方竞相收藏的目标。如今,50件中国书画齐齐亮相“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大展”,作为中国书画收藏重镇的辽宁省博物馆也再次拿出馆藏精品八件。

  在这个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去年春拍和秋拍中频频破拍卖纪录的几幅中国书画。诸如,宋徽宗的《写生珍禽图》、吴彬的《十八应真图卷》以及曾巩的《局事帖》。

  辽博带来两件一级文物

  2007年,辽宁博物馆和保利艺术博物馆曾联手举办《旷代风华》大型展览,展出唐代欧阳询《仲尼梦奠帖》等辽博收藏的一批古代书画名品。

  此次,辽博再次携带馆藏精品来京。其中包括宋高宗赵构的《草书洛神赋》、宋代著名画家徐禹功等所作《梅花》、明代文徵明的《行书西苑诗》等八件精品。展览相关负责人左昕阳告诉记者,2007年保利艺术博物馆与辽博的合作还不错,由此也有了此次再度联手的契机。而此次展出的这八件作品均是在中国书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有两件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多件民间收藏首次展出

  除了辽宁博物馆的藏品外,此次展览也云集了民间藏家的瑰宝。据介绍,这次展出的绝大部分展品,都曾由清代书画收藏大家梁清标、高士奇、安岐等收藏,甚至进入过内府,为《石渠宝笈》所著录。其中,来自海外的北宋黄庭坚《砥柱铭》卷,是散落民间的最重要的黄庭坚书法瑰宝。天津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刘金库指出,《砥柱铭》曾是南宋权相贾似道收藏的“黄庭坚双璧”之一,该作品全长11米,上书黄庭坚本人最推崇的唐代宰相魏征的《砥柱铭》,全文600余字。

  同时,乾隆皇帝曾两次御题的元代王冕的《墨梅图轴》,宋代夏圭、元代吴镇、赵孟頫、明代崔子忠的多件精品也是首次在国内展出。

  左昕阳告诉记者,此次将这些收藏于民间的书画精品同时展出,就是因为这些书画精品在中国书画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好的书画作品不仅在故宫,也在民间收藏。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令大家看到博物馆与海内藏家共同的合作。”

  - 作品注解

  曾巩《局事帖》

  该件藏品收藏有序,经项元汴、安岐、张珩收藏。在去年保利秋拍中拍出1.09亿元的天价,破国内中国书法拍卖成交纪录。

  黄庭坚《砥柱铭》

  此卷在宋代时为王厚之、南宋权相贾似道收藏,入明则为著名收藏家项元汴所藏,在明代鉴赏家张丑的《真迹日录》中著录,明天顺年间归黄庭坚十一世族孙黄洵(字公直)所藏,入清则为项源、伍元蕙、罗天池等有名藏家所藏,后从广东流入日本,为日本有邻馆收藏。

  吴彬《十八应真图卷》

  著录于《秘殿珠林续编》,引首为乾隆题“游艺神通”四楷书。在去年保利秋拍中被上海藏家刘益谦以1.69亿元拍走。这也打破了此前由徐扬《平定西域献俘礼图》以1.34亿元创下的全球中国绘画成交纪录,并荣膺国内单件成交额最高的艺术品。

  宋徽宗《写生珍禽图》

  该作品由尤伦斯夫妇在2002年以2530万元人民币竞拍得,创造了当时中国书画拍卖的世界纪录。在去年保利春拍时被上海藏家刘益谦以6171.2万元高价拍走。

  (记者李健亚)

  展览时间:

  3月18日下午至4月7日

  展览地点:保利艺术博物馆

  观众免费参观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