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黑泽明的两本书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有关黑泽明的两本书
2010年03月22日 17:18 来源:学习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当看完《阿凡达》从影院里出来的时候,我却隐隐有种失落感。失落并非由于我是世界上最后看这部电影的人之一(美国加州州长、前好莱坞明星施瓦辛格在金球奖颁奖礼上说,如果你还未看过《阿凡达》,那么你可能是世界上最后看这部电影的人——大意如此),而是我强烈地感觉到这部史上技术最强的大片并未打动我。

  诚然,电影是用虚拟的手段来达到观影者体验上的真实,而《阿凡达》的问题在于,它虽然用了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强的电影技术手段(跟它相比,此前的一些 3D电影就像小儿科)来达到一种视觉效果上的真实,但效果上的真实只属于感官层面上的真实,我们对真实的体验却有高于感官的地方,那个地方来自于我们的心灵。

  在失落的那一刻,我想起了一位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1910―1998年),想起他的《七武士》(1954年)。这部日本史上最著名的电影,讲述了七个武士带领村民抵御强盗保护村庄的故事,这个情节跟《阿凡达》很相像,但它有血有肉的刻画,时隔56年后看,依旧荡气回肠。

  《阿凡达》与《七武士》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通过一个故事来展现它的电影技术(所以,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个似曾相识的故事,甚至有人据此想起诉制片方抄袭,但他们忽视了一点,《阿凡达》着力的并非故事的新颖,而是技术手段上的空前效果),而《七武士》追求的是通过近乎写实的手法来达到对人物性格的真实把握。一个是技术本位,一个是艺术本位。

  这样一番比较后,要引出对两本书的介绍。如果对黑泽明有兴趣,这两本书一定要一起看。一本是黑泽明的自传《蛤蟆的油》,一本是从《罗生门》(1950年)开始,几乎参与了黑泽明此后所有电影制作(除《白痴》外)的野上照代女士所写的《等云到》(副题是:与黑泽明导演在一起)。为什么要两本书一起看?因为《蛤蟆的油》写到1950年,正是他的电影《罗生门》为全世界认识的那一年(1951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1952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而《等云到》里所描述的黑泽明就从《罗生门》开始(两本书均已出中译本,《蛤蟆的油》由南海出版公司2006年11月出版,《等云到》由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先解释一下这两本书的书名。《蛤蟆的油》是什么意思?据说日本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深山里,有一种特别的蛤蟆,它和同类相比,不仅外表更丑,而且还多长了几条腿。人们抓到它后,将其放在镜前或玻璃箱内,蛤蟆一看到自己丑陋不堪的外表,不禁吓出一身油。这种油,也是民间用来治疗烧伤烫伤的珍贵药材。“我是山涧那丑陋的蛤蟆,这本书就是我看到自己的模样后,吓出了一身的油。”晚年黑泽明用这样调侃的语气,为自己的自传作了注解。而《等云到》呢?作者野上照代女士在书中说了这么一段话:“关于电影,有三件事,黑泽先生说了不算——天气,动物,音乐。对这三样,除了等待或放弃,没有别的办法。黑泽先生是不会放弃的。他选择等待。”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场面:“黑泽组甚至有等云到的时候。有时万里无云的晴空也难以拍出理想的画面,摄影机等待的就是‘那片云从山那边飘过来’的瞬间。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一种奢求。所谓电影就是这么回事。”

  对电影这么苛求的导演,他把它当成了毕生的事业。黑泽明在自传的序言中说,“从我身上减去电影,我的人生大概就成了零”。由此,下面的一个故事也就不难理解,他在拍《蜘蛛巢城》(1957年)的时候,“片中有一场用箭射死男主角的戏,他叫了全国的神箭手到片场,射出真家伙。三船敏郎虽然穿着防身甲,但脸部不能遮掩,把他吓得流尿,可见导演对戏的要求,拍出来果然有魄力。”(《蔡澜谈日本?日本电影》,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

  这种对写实般表达的追求,背后隐藏的是作为导演的黑泽明对电影真实的执著。而打动人心的真实,是很多艺术作品的特质。举个中国的例子,比如《红楼梦》,傅斯年说:“《红楼梦》底最大特色,是敢于得罪人的心理”。为什么这样说,俞平伯的解释是,“以我的偏好,觉得《红楼梦》作者第一本领,是善写人情。细细看去,凡写书中人没有一个不适如其分际,没有一个过火的;写事写景亦然,我第一句《红楼梦》赞:‘好一面公平的镜子啊!’”正是这样一种“逼近真情的特殊风格”,使得这部小说能够“一洗前人窠臼,不顾读者底偏见嗜好”,因为“凡中国自来底小说,都是俳优文学,所以只知道讨看客底欢喜”(俞平伯《红楼梦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9月第1版)。

  “适如分际”的谨严笔调,是《红楼梦》前八十回的一大艺术特点,它达到的艺术效果是“逼近真情”,而这也正是《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续写所难以企及的。所以我们看后四十回,感觉如同雾里看花,人物都模糊起来,就像失去了焦距的电影镜头一样。

  如果我们看过黑泽明的一些代表作的话,会觉得他虽然是电影导演,但他塑造的人物和情境也同样是“适如分际”。什么样的人物说什么样的话,在什么样的情境下有怎样的举动,这些,可不是说打着艺术创作的旗号就能胡来的。越是大导演、大作家越是严谨,这不是为了别的,正是追求真、善、美的艺术所首先强调的真实啊!其实,写文章何尝不然,好文章不也都是很有分寸感的吗?

  当然,这份艰辛不是谁都能体会。野上照代女士在《等云到》的后记(写于2000年11月9日)里说:“如果黑泽先生读了这本书,他一定会说:‘那时的艰辛可不是这么回事,你还是不明白!’”而我以上所说,也就只能算妄做解人的牵强附会了。

  作者:蓝 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