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的“中国厅”——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雨果的“中国厅”
2010年03月24日 14:16 来源:羊城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1832年,维克多·雨果迁入了接近巴黎市中心的孚日广场东南角的一座公馆。这座公馆18世纪时属于赫昂亲王。谢维尼夫人也是在这个广场边上一座公馆里出生的。1605时,亨利四世考虑到巴黎还没有一个能够举行大型欢庆活动、同时便于市民散步的场所,于是下诏修建了孚日广场;从它1612年建成之日起,就成为了巴黎最美丽的去处之一。直到法国大革命,这里一直被称作王家广场。

  广场建成后,举行了盛大奢华的庆祝活动。当天,孚日广场上1 万多名观礼者,伴随着巴士底传来的轰鸣礼炮,目睹了王家卫队在200多名音乐家的伴奏下,在广场上进行的马步芭蕾表演,直至绚烂的烟花为欢庆典礼画上句号。很自然,王家广场很快成为了贵族们在巴黎市内居住的首选之地;直至今日,这里仍然被名流显贵们垂青。

  1832年,《巴黎圣母院》的作者携其家眷搬来这里,租下广场6号一座公馆里的顶层,一套280平米的公寓。他在这里居住直至1848年;其间,创作了大量作品,比如戏剧《吕易·博拉斯》,诗集《光与影》,等等。与他同住在这个广场的还有当时的一些著名的作家、画家、评论家。这套公寓亦即如今的雨果故居。

  整套公寓基本保持了雨果在此居住时的装饰和布置,这是一个略显奇异的充满色彩的空间。它让我们惊喜地看到了雨果独特、甚至有些奇怪的审美和收藏喜好。他似乎只对那些 “磨损的织物,破旧的瓷器,稀奇古怪或残缺不全的家具”感兴趣,还很喜欢将一些看起来不匹配、不协调的家具、摆件、古董放置在一起,这一切都让他的妻子感到绝望。但日复一日,这套公寓却变成了一个焕发出异彩的、雅致、考究的古董铺;它在向我们传递出主人渊博学识的同时,还向我们展现了一场成功的美的历险。

  自雨果住进这里,当时巴黎的文人艺术家们便常常济济于此。其中一些称赞广场田园诗般的氛围,“花香从窗户飘进来,晚间的聚会在王家广场上和沙龙里同时举行”。在这套公寓里,有一个非常特别的房间,被称作“中国厅”。这是雨果特意为他的红颜知己,女演员朱利叶·多艾(Juliette Drouet)设计的。她陪伴在他身边五十多年,即便在他流亡比利时期间,也不离不弃。

  “中国厅”整个房间由上漆木质墙板装饰,墙板上挂满着各种彩陶和中国瓷器。特别是,雨果专门请人在墙板上绘制了一些中国小孩,男孩儿都双手向上直举,双腿分开直立,呈“H”形,也就是雨果(Hugo)名字的第一个字母;而女孩儿则做成“J”形,代表朱利叶(Juliette),以此象征他与朱利叶的爱情。现在故居里的中国厅,还陈列着雨果亲自设计的饭桌、吊灯、嵌在墙里的小壁桌,这些家具都暗藏着一些为了便于使用的小机关,若非有讲解员讲解,很难被参观者一眼看透。

  雨果是法国尤其是巴黎面向世界的一张名片,但雨果一生从未在巴黎拥有过自己的房产。这套公寓是雨果在巴黎租住时间最长的一处寓所,他在这里一共住了16年。虽然雨果并非在这里辞世,但他最后的卧室、包括他的床都被搬到这里,原貌呈现;雨果就是在这张床上离开这个世界的。

  柯琳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