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信札的记忆:胡适与陈独秀数十年恩怨(图)(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名人信札的记忆:胡适与陈独秀数十年恩怨(图)(2)
2010年03月26日 16:32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旧墨温情:

  沈钧儒致夫人、杏儿

  沈钧儒,字秉甫,号衡山。著名民主人士、政治活动家、“七君子”之一,曾任民盟中央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1922年2月,沈钧儒在上海担任了《中华新报》主笔,专写社论及专论,工作繁忙。6月应邀赴北京担任参议院秘书厅秘书长。

  就是这样一位民主人士、政治家,在写给夫人张象徵和次子沈诚(杏儿)的家书和明信片中,最常谈的却是吃菜心面、临睡打拳、在报社值班、为沈诚留学筹款、处理上海的房子等家庭事务,笔意轻松,饶有趣味,使人看到沈先生不为世人瞩目的另一面:在信中,他是体贴的丈夫,也是仁慈的父亲。

  -流年碎影:陈衡哲致三姊

  照片中的女子名叫陈衡哲,旁边是她的丈夫任鸿隽。

  陈衡哲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作家。她1914年考取清华学堂首批留美女生,赴美国瓦莎大学专修西洋史,兼修西洋文学。1920年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毕业。同年回国受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被称为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位女教授。代表作品《西洋史》、《文艺复兴小史》、《小雨点》、《衡哲散文集》等。

  这三封家书都是陈衡哲写给丈夫的三姐任心一的,任心一自幼聪慧,善诗词,居住在重庆,终身未嫁。陈衡哲信中既有对时局和自己工作的交代,亦有对下一代生活和学习的关心。可以看出,陈衡哲作为一个事业上成绩斐然的知识女性,在家里也是一位贤妻良母。

  -亲历国难:符梅轩致符镇宝

  这封家书是用毛笔小楷写在一块白色丝绸上的,多达3500字,历经60余年岁月磨洗,文字依然清晰可辨。写信人符梅轩(1910-1956),江苏宜兴丁蜀镇双桥村人,没上过正规学校,靠自学成才。生前坚持每天写日记,从不中断。少年时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孝女。为了能治好母亲多年的病,竟 “割肉救母”,用刀将自己左臂膀上的一块肉割下,要煮给母亲吃。收信人符镇宝,即阿甲(1907-1994),当代著名戏曲理论家、导演、编剧。原名符律衡,自幼多才多艺,人称“十龄童”。1938年春到延安,主演京剧《打渔杀家》、《逼上梁山》等,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京剧院总导演、副院长。1964年主编导现代京剧《红灯记》,公演后获得巨大成功。“文革”中受迫害。

  符梅轩写此信时全家正在上海生活,哥哥阿甲在延安。信中向哥哥倾诉了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百姓逃难的悲惨景象,沦陷期间上海难民遍地、物价高涨的现实,以及家里生活的艰难。符梅轩于1956年去世后,这封家书由其子陈天仁先生珍藏。2009年7月,已定居海外的陈天仁先生将此封珍贵家书寄回了祖国,参加此展。

  -青春留痕:张焕光、陈素秋互通情书

  这是两位耄耋老人保留下来的爱情见证,其数量之大、时间之长、内容之完整,令人惊叹。两个人从初中阶段开始通信,从十三四岁懵懵懂懂的少年,到风华正茂、青春四溢的青年,你来我往,书信传情,历经12年爱情长跑终成眷属;风风雨雨半个多世纪,互敬互爱,相敬如宾,携手一起慢慢变老,娟秀的文字见证了一段爱情佳话。目前,年逾八旬的张焕光、陈素秋老人正在北京安享晚年。

  陈素秋、张焕光情书摘选——

  致秋:

  亲爱的秋儿:你的信快来吧!我已等待了一个礼拜了,就是因为我终日想着你的信,致使我这封也忘却了发,我检出我发信的日期来时,知道相隔又是五天了,那么这一封你也要等五天才可收到,孩子,是邮差们把我们信遗失了?(1946.9.4)

  秋儿:早安!愿爱神保佑你平安健康!在山村里的人是无限的祝福在海陲生活的燕子,我俩是需要有而且是急切需要健康的。第二次见是在穗市,不单身体的健康,再见的一切都要求健康。(1947.11.17)

  你听到么?梅县、肇庆、工专被红色笼罩着, 这里听到是红色了是不是?那好了,让家乡也带上浓厚的红色去,这是年轻的我们的一种希望……(1947.11.18)

  致光:

  雨是这么多,在故乡我爱雨,在这异域,我是害怕触动的太厉害,我厌了这多雨的时日,不是吗?楼阁的人用一样的耳朵,不同感情,闻着这异乡的雨滴,百感交集……(1946.8.16)

  应该是很多话给你,但是执起笔来,我又变得很哑口一样,主要的原因当然是由于久不接你的信,情绪上相当黯然,所以只有等待信早日来,以慰别了已半月的心灵……(1947.9.17)

  -特殊岁月:严冬石致严明

  在“文化大革命”那特殊时期,许多事物都带着浓重的“文革”气息,是特殊时期的一批特殊产物。

  这是严冬石在当兵前后写给哥哥严明的一组家书,所用信纸、信封“文革”气息浓郁。有一封信在称谓和正文之前,甚至写上了“准备打仗” 四个字,可见当时的备战气氛是多么浓厚!信中除了表达兄弟之情外,内容包括诸如支左、忠字舞、忠字歌、革委会、阶级斗争、武斗、人民内部矛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布票、军用布票、世界大战、准备打仗、备战、民兵连、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两忆三查、忆苦饭、市场供应、塑料鞋、海魂衫等那个时代的热词,保留了 “文革”时期一些生动的史料。

  -舐犊情深:爸爸画给女儿的信

  历史不仅是名人挥洒的,更是普通民众写就的。在民间家书中,我发现了一封写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画信”。与其称其为“写”,不如称为“画”更贴切。这是爸爸庄严在上海出差的三个月间,用数字、图画和谐音写给女儿小羽的家书。父亲对女儿的爱,融入了一笔一画之中。译文如下:

  女儿你好:

  爸爸1991年3月20日晚上6:55,接到妈妈在抚顺石油学院来的电话,知道你在家听话,晚上8:30就上床睡觉,不看电视。爸爸真想亲你,你在幼儿园里,吃饭要好,中午要好好睡午觉。爸爸早上6:00就起床,起床后要去跑步还打太极拳。爸爸盼你们来上海,全家人一起旅游多好玩。上海这几天的温度是19℃,没有下雨,爸爸想你们快来。

  爸爸1991年3月20日9:05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