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文坛代际缘何冲突激烈——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当前文坛代际缘何冲突激烈
2010年03月29日 16:07 来源:学习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前些日看到媒体上刊登了王蒙和郭敬明的“老少对话”,很高兴地知道了这两位年龄悬殊的作家能够互相尊敬,并且真正进行两代人的对话。王蒙是新中国第一代作家,郭敬明可以说是第四代作家啦,应该说这两位之间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和创作差异,他们成长过程中各自所处的文化环境,尤其是文学生态是完全不一样的。很奇怪的是,媒体好像以看热闹的姿态在进行报道,给读者两种感觉:一种是好像“王蒙”这样的老作家能够被郭敬明这样的“80后”作家尊敬是一种恩赐似的;另一种是郭敬明这样的“80后”作家好像过去对老作家太不恭,现在怎么突然就要捧王蒙啦?不过,这都折射出当前代际冲突的文学生态。

  的确,从前几年“80后”崭露头角起,文坛似乎就发生了很激烈的代际冲突。首先就是韩寒、郭敬明等“80后”作家对主流文坛开炮,而主流文坛则出现了两种回应:一种是少数几个与书商紧密配合的书评家的赞誉;另一种是大多数已经成名的作家对“80后”采取了抵制,甚至是否定的态度,有些老一代作家干脆不把“80后”的创作看作是文学,而且媒体也一度以“写手”来予之命名。可以说在对待“80后”作家的问题上,在作家协会、文联体制内成长起来的主流文学界差不多都是持否定态度的。去年12月,当代四位实力派作家余华、苏童、毕飞宇、刘醒龙应邀与暨南大学学生展开一场关于“文学与人生”的对话,据说现场引发了一些争议。媒体报道,文坛“四腕”因拒答“如何看待‘80后’、‘90后’作家”的追问,被暨大学子批“没礼貌”。余华、苏童、毕飞宇、刘醒龙自然是中壮年作家中优秀的几位,但尚不能完全代表主流文学界,他们的傲慢无礼的确是非常不合适,也缺乏基本的礼貌。暨南大学学生对他们有所反感是很正常的。这一事件也反映了当前主流文学界一种典型的心态,即瞧不起年轻一代的作家,把自己看成是文坛不可颠覆的精英偶像和权威人士。这种心态其实是不正常的,“80后”也好,“90后”也好,文学总是一代新人换旧人。那些今天已经成名的老作家、大作家大可不必那么高傲,看不起年轻的一代。

  那么,当前文坛为什么会出现这么激烈的代际冲突呢?说到底与当今时代的文化特征及电视、网络这两种电子媒介有关。

  首先,众所周知,“80后”、“90后”出生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教育的普及率很高,阅读环境也很好,青少年接触到的各种文化信息也非常丰富,因此他们自然就比前一代或前几代人掌握的信息与知识就多一些,而且他们观察、判断事物的角度就可能多元一些。再加上,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文学也一度成为社会的主流,特别是80年代,国内文学创作和国外文学引进也进入一个高峰期,因此出生于这个年代的人从生命一开始就感受到了中西文化的对撞。所以,“80后”作家天然就有了敏锐的文学悟性,有着对文化的自觉选择权,于是,他们就不可能单纯地认可主流文学,成为父辈作家面前听话的“乖孩子”,他们见多识广,他们接受过多元文化的熏陶,不可能单纯地崇拜主流作家,更不可能遵从文坛固有的秩序。

  其次,“80后”的童年时代正是电视逐渐走进中国家庭的时期,随着电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电视文化带来的流行文化和图像叙事成了“80后”的“元叙事”。美国学者约书亚曾说过,电视文化是一种让儿童成人化而成人儿童化的文化,而且电视文化也让男性有了女性气质,让女性有了男性气质。这就是说,电视文化创造的是一种中性文化,这就意味着青春文化必然成为“80后”最能接受的一种文化。此外,电视媒体的普及,使“80后”身处于快速变化的文化环境,于是,“80后”自然形成了多变的文化趣味。90年代网络媒体普及时,“80后”正进入青春期。于是,这一新媒介又给他们展现自我,为他们从事文学生产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于是,他们走上文坛不需要经过主流文学体制的认可,更不需要借助于传统的纸质刊物,他们在网上论坛灌水、上帖子,在网上建主页,开个人网站和博客,他们不需要作家协会的人来认可,就被出版商和媒体看中了。于是,在出版商和媒体的合谋运作下,他们的文字走出了网络,走进了主流报纸,并且在大众阅读市场引起关注。那些依赖作家协会体制,靠着纯文学期刊和主流报纸的推动而成名成家的主流作家,一下子成了小众化的作者,心里自然就不平衡了。因此,是电视和网络两种媒体改变了“80后”作家与前几代作家的社会角色和文化位置,他们走上文学前台的基础不一样,推动力不一样,其社会接受的方式与程度也不一样。

  再次,“80后”和“90后”作家因为真正属于电子媒介的一代,他们的前辈作家是在印刷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印刷文化是一种“前喻文化”,在这种文化环境中,父辈的文化、道德和价值观通过书籍的阅读而传承到了下一代,而且印刷文化中的每一本书就像一个知识密码箱,长辈因为阅读得多而享受一些知识的垄断权,很容易成为知识的权威和文化的领袖,因此晚辈很容易形成对长辈的崇拜和尊敬。而电子媒介文化是属于“互喻文化”,在这种文化中长辈在晚辈面前没有绝对的知识垄断,而“80后”这些晚辈反而对时尚文化有一种自觉的理解,且他们习惯于向同代人学习,而不是向前代人学习。因此,“80后”出场时不在乎前辈的认同,并表现出对前辈作家的不尊敬或不信任,就是正常的。事实上,中国文化一直有着“老者文化本位”的特点,在文坛更是这样的,年龄与岁数是一个作家的资本,因此“80后”作家一出场后表现出鲜明的独立性,就很难得到主流文坛的认同,在社会上也会受到前代人的诟病。

  事实上,正常的文坛生态,应该是老中青互相参照,彼此之间互相认同,并互相学习与促进,并且文学的最主流的力量应该是新生的一代,即让更年轻的一代人走上文坛,这才是有希望的文坛。如果文坛到处是那些“倚老卖老”的主流权威作家说了算,那文坛就充斥着话语霸权和文化贵族了。所以,正常的文学生态不但应该是一般人所认为的主流文学、畅销书和网络文学互相交织,彼此共生共赢的文学生态,而且是代际沟通、理解,互相包容与进步的和谐文学结构。

  作者:谭旭东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