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的生活痕迹:北海快雪堂徐志摩碰壁(图)(4)——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林徽因的生活痕迹:北海快雪堂徐志摩碰壁(图)(4)
2010年03月31日 09:09 来源: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新林院8号林徽因故居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寻找清华大学新林院8号

  1946年,林徽因回到了阔别近10年的北平。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梁思成致函母校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我国各大学实宜早日添授建筑课程,为国家造就建设人才。今后数十年间,全国人民居室及都市之改进,生活水准之提高,实有待于此辈人才之养成。”1946年10月,清华大学复员北平之际,在工学院增设建筑工程学系,梁思成受聘为教授兼系主任。于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就搬到清华大学的新林院8号居住了。几年以后,他们又迁入校内的胜因院居住。

  我寻找林徽因的脚步也来到了清华大学。当我走入清华西门时,迎面看到了一张巨大的清华大学的导游图,每一个校内的地点在这里都被清楚地标明,心里不禁暗暗感谢清华大学的细致,不然对于像我这样头一次走进校园的人,一定会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我在导游图上迅速地寻找新林院和胜因院的位置,地图上标明这两处清华大学早期的教工宿舍就在校园的东南。我沿着校园内的一条小河往东走,初春的太阳暖暖地,小河的水在温暖的阳光下泛着亮光,仿佛是调皮的孩子的眼。

  在穿过了一大片校区后,我来到了一片“荒郊”。校园里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这里逐渐消失了,空旷的校园充满了静谧。眼前的建筑也从先前高楼,变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小院。小院没有围墙,凌乱的灌木和仿如乡间小路的土道在各个小院之间穿梭,将一个个院落隔开。小路的两旁,高大的杨树杂乱地长在“野地”上,一派田园的风光展现在我的眼前,这便是新林院了。新林院大约建于1933年至1934年间,那时清华扩建西院10套住宅,建设新南院(抗战胜利后命名“新林院”)住宅,建成西式花园洋房30套,住宅功能完善,设施先进。不过随着岁月的变迁,新林院已经变成了条件落后的“平房区”。

  林徽因一家住在新林院8号,但是我在寻找8号时却遇到了一个大难题,那就是新林院的院子没有门牌,这让我一筹莫展。硬着头皮我找到了一家开着门的小院,向他们打听8号院的位置。主人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但是他们却不知道 8号院的位置,只是告诉我,实在找不着门牌,就看看信箱吧,一般那里会有门牌的。按照他们的提示,我还真找到几家的门牌,其中就有新林院9号和10号,但是8号在哪里呀?我仔细地查看9号和10号附近的每一个院门,希望能找到线索,终于一家院门上用粉笔浅浅地写着“8号乙”,立即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敲了敲院门,许久才传来了回应,我问他,“这里可是新林院8号林徽因的故居?”门里的声音回答道:“是”然后就没有了下文。

  一位路人听到了我的问话,主动答道:“就是这里,没有错。”我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不禁仔细地打量起眼前的这座建筑,小院外面是一圈围墙,它将小院紧紧围裹其中,不过院内的房屋还是超出了围墙的束缚,使我能看到它的模样。在我读到的一些回忆录中,对新林院是这样描写的“新林院8号院落周围砌筑低矮的砖垛略作围护,四周花木扶疏,阳光自林荫间透过。正房前檐用水泥砌出拱形雨蓬,房间十分高大,当时还没有暖气,冬天需要生三、四个约有半人多高的大炉子才能暖和。”

  1948年,林洙第一次来到清华园,第一次走进新林院8号拜访林徽因,她对于这里的陈设是这样回忆的:“开门的刘妈把我引到一间古色古香的起居室,这是一个长方形的房间,北半部作为餐厅,南半部为起居室。靠窗放一个大沙发,在屋中间放一组小沙发。靠西墙有一个矮书柜,上面摆着几件大小不同的金石佛像,还有一个白色的小陶猪及马头。家具都是旧的,但窗帘和沙发面料却很特别,是用织地毯的本色坯布做的,看起来很厚,质感很强。在窗帘的一角缀有咖啡色的图案,沙发的扶手及靠背上都铺着绣有黑线挑花的白土布,但也是旧的。我一眼就看出这些刺绣出自云南苗族姑娘的手。在昆明、上海我都曾到过某些达官贵人的宅第,见过豪华精美的陈设,但是像这个客厅这样朴素而高雅的布置,我却从来没有见过。书架上是少年林徽因与父亲合影的老图。”

  林徽因住在新林院8号时,仍保留了抗战前住在北总布胡同时的“午后茶聚”习惯。每天下午4点半开始,金岳霖、张奚若夫妇、周培源夫妇、陈岱孙是座上客,还有建筑系的教师,都会聚集在这里。林徽因依然是茶聚的中心,她无论谈论什么都语言生动,引人入胜。

  -新林院8号——“诞生”了新中国国徽的地方

  新林院8号是一座不通寻常的小院,新中国成立前夕,林徽因和梁思成在这里为解放军编绘了《北平文物建筑保护目录》,梁思成为新中国国旗修订方案,并绘制标准图样,而作为新中国国家象征的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方案,以及中南海怀仁堂改建方案,也皆出自这里。新林院8号成为凝聚新中国建国历史罕有的实物史证。

  对于新中国国徽的设计经过,梁再冰回忆,1950年6月,家里的客厅“到处是红、金两色的国徽图案,沙发上、桌子上、椅子上摆满了国徽,好像这里已经成了一个巨大的国徽‘作坊’。妈妈正全神贯注地埋头工作,其他一切似乎都暂时忘记了。”建筑系的师生们川流不息地来来往往。往日这里的下午茶聚的氛围也变成了浓厚的“国徽氛围”。

  当时的建筑系教师郑孝燮还依稀记得:“为进行重大设计工作的需要,客厅中临时增设了高大的绘图桌。建筑系参与设计的教师前来讨论和修改设计时,常需围绕绘图桌对方案进行评论修改。”这份凝聚着清华建筑系师生集体智慧和梁思成、林徽因艺术才华的国徽方案,就这样在新林院8号诞生了。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