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凝:作协有一万个存在的理由 也需要与时俱进 (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铁凝:作协有一万个存在的理由 也需要与时俱进 (2)
2010年03月31日 10:40 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对话嘉宾

  铁凝:对,你说的规模我完全同意。我也担任过两三次网络媒体的评委,包括手机文学,因为做评委,所以必须要读这些网络文学作品。我当时感受非常多,十年前他们的匿名信,由于匿名没有什么功利心,他们文字里流露出的率真,还有跟他们内心贴那么紧的鲜活语言,这恰恰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所以我想,网络文学兴盛也好、规模越来越大也好,首先它最好的一点是颠覆了传统写作的话语霸权,给了每个想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或证明自己的人非常便捷、也更平等的平台。网络文学发展到今天,就跟我们一同在向前走。今天的文学生态很多元,我个人并不觉得它立即就对传统写作方式带来了巨大威胁和一种不得不面对的巨大抗衡。不管是网络文学,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写作,最重要的都是文学,只要都是文学,那么文学还是有自身的标准,只要在这个大前提下,我觉得最好的状态就是共同发展,我相信受益面是互相的。

  记者:怎样才能称得上一个文学名家?你平常读一些什么书?

  铁凝:衡量一个作家最直接的标准首先是要有好作品。什么叫好作品?我想它可以是一时流行的,但同时更应该是经得起时代淘涮的。现在中国年产长篇小说原来有1000部,前两天又有新数字是3000部。在这样一个量大的背景下,能够让广大读者记住的作品,能够拥有这样作品的作家,我觉得就称得上是名家,也值得我们记住和尊敬。

  我觉得选书好比选朋友,现在书太多了,人们进了书店像进了超市,不知道拿起哪一本才好,每一本的宣传都让你眼花缭乱。作为一个写作的人来讲,我还是说我自己,一个作家反而不一定只读小说,反而不一定只读文学。比如我,读的书50%可能是文学,另外50%可能是杂书。一个作家书读得杂没什么坏处。比如,历史、自然科学我就读法布尔的《昆虫记》,我觉得他的科学文化散文很好。我最近对京剧剧本,传统剧目也有兴趣,还对一些地方小戏剧本也产生了特别大的兴趣。还有其他艺术领域,比如谈绘画的书,各种各样的人物传记——好的传记比坏的小说更好。

  铁凝

  中国作协首位女主席

  铁凝祖籍河北,1957年生于北京。2006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7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玫瑰门》、《大浴女》、《笨花》等4部;中、短篇小说《哦,香雪》、《第十二夜》、《没有钮扣的红衬衫》、《对面》和《永远有多远》等100余篇(部),以及散文、随笔等共400余万字;结集出版小说、散文集50余种。1996年出版5卷本《铁凝文集》,200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9卷本《铁凝作品系列》。

  作品曾6次获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国家级文学奖;另有小说、散文获中国各大文学期刊奖30余项。由铁凝编剧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以及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部分作品已译成英、俄、德、法、日、韩、西班牙、丹麦、挪威、越南等多国文字。

  ●记者手记

  她,最终还是个作家

  采访铁凝,已经不是第一次。知道这位中国作协主席身上有很多光环,或绚烂、或神秘。第一次见她,是在一个高速路口。那是汶川大地震后不久,在都江堰高速路入口,她刚担任中国作协主席不久,她与前期来到灾区的中国作家地震采访团会合。那一天,铁凝穿着一套米色户外装、脚穿登山鞋,不像个作家,倒像一位野外作业的科技人员。她化了淡妆,她清楚地知道,自己将要面对镜头。

  在高速路口,她张开双臂,热情却又有些羞涩地和采访团的女作家们拥抱。看得出,她一直在强忍眼泪,直到面对都江堰当地官员,她终于还是忍不住哭了出来。

  有记者质疑她脸上的化妆乃至她的眼泪。我倒觉得,她的化妆和眼泪没有什么不妥。她,首先是个女人。

  后来,有很多次机会采访铁凝。让人印象深刻的不是她说了什么,而是她频繁更换的职业套装。这些做工考究、精致而不张扬的服装包裹着她,让她一次次成为镜头前的美丽风景。

  去年茅盾文学奖在乌镇颁奖,铁凝和获奖作家们为茅盾扫墓。有摄影记者怯生生地向铁凝提出要求,要拍一张四位获奖作者在茅盾雕塑前的合影。铁凝二话不说,转头就张罗。在人堆里没有看到获奖者迟子健,铁凝立刻扯开喉咙高声呼喊,声音浑厚、高亢,透着一种控制力,让喧闹的四周立刻安静下来。

  她不但是个女人,她还是一个领导者。

  这一次,在重庆,在中国作协会场里,铁凝端坐在主席台正中。她穿着黑色套装,但领口的精致花纹让她从黑压压的、以男性为主的会场里立刻跳脱出来。事先得到的消息是,她不会接受媒体采访。但昨日又忽然得到明确通知,铁主席会接受媒体采访,但时间只有半个小时。采访现场,铁凝比记者想象中健谈。原本以为她会对某些问题采取“外交辞令”,但恰恰相反,半个小时里,她对记者的每个问题,都会用好几分钟来详细阐述。让人意外的是,在谈到中国作家社会责任感这个主流而宏大的话题时,她忽然扪心自问:我作为一个写作者,个人的写作配得上这个伟大时代吗?

  她,最终还是个作家。

  记者 胡晓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