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海军发展道路:短短3年成亚洲第一——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中国近代海军发展道路:短短3年成亚洲第一
2010年03月31日 14:37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英国海军中校阿斯本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曲折的近代海军发展道路

  经过几十年的思想转变与实践,到了19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终于有了自己近代化的海军与海防。然而,海军与海防建设的实践者们谁也没有想到,他们的心血与成果在不久以后发生的甲午战争中,竟然那么不堪一击。

  大清国历史上还有一支“阿斯本舰队”,是由英国人帮中国建立起来的,后来又解散了。“阿斯本舰队”是大清国加强海防与建立海军过程中出现的一大怪事儿。在这个事件中,清政府一买一卖,外加送盘缠,白白耗费了白银70万两。

  近代中国海军刚起步的时候,发展很快。1885年海军部正式成立,到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成军,短短的3年时间,中国海军就成为世界第七,亚洲第一。这个速度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外购与自造

  当时,大清国海军与海防武器装备通过外购与自造两个途径获得。由于大清创办海军与建立自己的海上防御体系是从零开始,无论在经验与技术上都是一张白纸,所以,最初的先进武器装备是从西方购买的。这方面的量很大。比如,李鸿章曾经一次从德国克虏伯公司订购岸炮368门,装备从辽宁旅顺到广东虎门一线的炮台。李鸿章一次订购这么多岸炮,这里面还有一个插曲。

  当时,大清派出几个武器装备采购团到欧洲各国,看谁的好而且价格合理就买谁的。采购团到欧洲后,很快觉得不舒服。因为,大清时的男人都有一根辫子,这对于欧洲人来说,真是太稀奇了,采购团的人走到哪里,都有人围观,指指点点,甚至包括那些军火厂商。这就影响了采购团的情绪,他们不想买什么了。转了一圈,就到了最后一站德国。可是,在德国他们很快发现自己的待遇与在欧洲其他国家不一样,没有人围观,没有人指指点点,更没有人耻笑。原来,德国人一直跟踪着大清国的武器装备采购团,获取相关的信息。他们知道了采购团在欧洲其他国家遭受的嘲笑,于是事先做了周密安排,给予礼貌而热情的接待,甚至还让夫人出面一起陪着照像。

  采购团一下子心情好起来了,他们受到了应有的尊重。于是,回国后,立即向李鸿章汇报,建议李鸿章从德国采购海防装备。

  从这个插曲来看,当时,大清国进行海防与海军建设的外部环境还是比较好的。当时西方列强并没有将晚清军事变革视为对自己潜在的安全威胁,而是给予了利益驱动下的支持。

  晚清军事变革发生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一方面,中国的贫弱成为西方列强扩张的对象,这是外侮;另一方面,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扩张以占领中国的市场为原则。因此,他们把清政府为了“强军”与“海防”而购置武器装备,视为购买他们其他商品一样简单,并不给予限制或制裁(换句话说,西方人对中国的武器进口垄断,一不必要,二没有学会)。北洋海军的绝大多数军舰都是外购的,而且各国都争先恐后地把最好的军舰卖给中国,以图与中国的贸易顺差。而晚清军事变革又是从武器装备起步的,因此,变革的起步非常快。清政府在短短的几年里,就从一个没有海军的国家,一度成为亚洲最为强大的海军国家。

  当然,同样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一些外商(都是外国军人)在帮助购买武器装备时,往往以次充好,一枚12磅炸弹竟要30两白银。这样,大清国又决定自造枪炮。1861年12月,两江总督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拉开了晚清军事变革的序幕。后来,由于安庆内军械所生产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清政府又决定成立江南机器制造局,生产出中国第一艘军舰和大批武器装备。总理船政大臣沈葆桢说:凡直隶督臣及江南各省所用武器,均为江南制造局提供。

  同时建立的马尾船政局,最大规模时有13座工厂,占地40万平方米,有3000余工人,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专业化造船厂。40年间,共建造舰船40艘。

  “阿斯本舰队”

  大清国历史上还有一支“阿斯本舰队”,是由英国人帮中国建立起来的,后来又解散了。“阿斯本舰队”是大清国加强海防与建立海军过程中出现的一大怪事儿——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出现了一个过去从来没有过的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外交部。这时,各个列强国家认为,要想更好地谋求在中国的利益,还是和清政府打交道好。可是,中国当时正发生一件大事——太平天国运动。于是,作为对清政府割让中国权益的回报,各列强答应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当时,太平天国有一名将叫忠王李秀成,这个人非常了得,他是太平天国后期作战的灵魂之一。李秀成在1860年3月19日攻克了杭州、宁波等地,并继续向上海推进。这时,咸丰皇帝刚死,6岁的小皇帝刚刚继位,慈禧太后年轻守寡,还没有掌握中央大权。主持清政府内外事务的只有一个人,就是咸丰的弟弟、新皇帝的叔叔奕訢。奕訢听说李秀成攻下了杭州,在向上海推进,心里慌了。因为,他得到一个情报,李秀成攻打上海的目的之一,是要到那里购买外国的舰艇与火炮。如果让太平军弄到这些先进的武器装备,等于给他们安上了翅膀——如虎添翼。

  于是他要赶紧想办法,要赶在太平军之前购买外国先进的武器装备,特别是把水师武装起来。因为,在长江流域与太平军作战,没有舰艇很被动。

  奕訢是负责清政府新成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相比之下,他熟悉外交与对外贸易事务,换句话说,他知道要买先进的舰艇应该去找谁。于是他找到两广总督劳崇光,因为两广总督衙门在广州,而广州是清政府对外贸易的窗口。

  劳崇光不敢怠慢,马上找正在广州的英国人赫德。

  赫德在中国近代史可是大名鼎鼎,他曾一度掌握中国海关达48年之久,为英国扩大在中国的利益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时,他任广州海关副税务司,也就是广州海关副关长。

  赫德把这件事情报告了在中国的另外一个英国人——李泰国。

  当时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有一个机构名叫“海关总税务司”,也就是中国的海关。由于当时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社会,部分主权已丧失,再加上中国急剧地、被迫地进入世界资本主义发展轨道,缺乏与世界对话的人才,所以这个机构从成立一开始,就由外国人负责管理。李泰国就是第一任海关总税务司。

  李泰国是著名的中国通,是英国在华利益的总代表。他马上将这一情况报告给了国内。

  英国听到了这个消息太高兴了。因为,如果弄得好,可以将中国海军控制在自己手中。于是,英国外交部和海军部先后指令李泰国,立即帮助中国在英国购买军舰,并组建一支“英中舰队”。

  李泰国把消息反馈给了奕訢,最后敲定用白银65万两,购买7艘军舰。

  购买军舰的过程非常顺利。1862年10月27日,清政府批准这7艘军舰分别命名为:“北京”号、“中国”号、“厦门”号、“广东”号、“天津”号、“江苏”号和“穆克德恩”号,并以三角龙旗为军舰的旗号。同时,还派遣了几百名官兵上舰服役。李泰国还招募了600名英国海军官兵上舰服役。

  按说,我出钱买军舰,你拿钱帮我的忙,事情到这本也就完了,但一个国家如果弱到连主权都保护不了的时候,你想象不到会出什么事情。

  李泰国购买完了军舰后,于1863年1月16日,找到一个名叫阿斯本的英国海军军官,两个人签定了一份合同。

  阿斯本40岁,是英国海军中校,曾经参加过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情况比较熟悉。而且这个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南京与太平军打过一仗,当时他是英军“狂暴”号舰长。

  这份合同共13款。主要内容是:

  第一,中国皇帝必须任命阿斯本为中国海军总司令,使其拥有管辖中国所有船只之全权,任期4年,并不得另任其他外国人为总司令;

  第二,阿斯本只遵行由李泰国转达的中国皇帝的旨意,其他部门的指令概不遵行,阿斯本有权拒绝任何命令;

  第三,该舰队是由李泰国和阿斯本所管辖的外国水师,在任用外人、悬挂外旗等问题上,中国官员不得过问;

  第四,李泰国应立即行文支领足够4年之用的各员的薪俸及各船经费。

  该合同简直是天方夜谭。中国政府花钱购买的军舰居然变成了外国水师。该合同不仅违反了清政府与赫德最初订立的购船协议,甚至连基本的商业道德也不讲,表现出的只是殖民主义的霸道和专横。

  其实,李泰国与阿斯本签订这份合同的目的就是控制中国的海军舰队。

  因为,当时清政府已有一支由英国军官戈登指挥的“常胜军”,如果再加上这支海军舰队,两支武装都归总税务司管理指挥,就可以更好的控制中国的政局了。

  李泰国与阿斯本的合同,连赫德都觉得太过分了。赫德对李泰国说:“你这样做是不能容忍的,有害的!”

  这份合同,中国清政府起初并不知道。

  1863年4月4日,阿斯本率领舰队起航驶向中国。李泰国先于阿斯本舰队抵达中国,并与赫德在1863年6月到达北京。李泰国到京后,清政府才知他与阿斯本签订合同的事情。

  清政府各级官员对这个事件非常震惊。

  奕訢与李泰国争论长达一个多月,最后坚决废除了13条合同,重新拟定了《轮船章程》,规定:

  第一,舰队指挥由中国人担任,阿斯本为副手,并由中国方面主持舰队事宜;

  第二,舰队中的外国官兵由阿斯本进行管束,对其中骚扰百姓及作出不法事情者,应予以严惩;第三,随时挑选中国人上船学习行船放炮等技术,阿斯本务须督同船主员弁,实心教练等。

  对这些新的规定,阿斯本却不同意。1863年10月18日,李泰国和阿斯本一起向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递交申呈,坚持要履行其私下订立的合同13条。

  清政府还没有昏庸到连数都不识的地步。奕訢想,我再弱,也有个底线,中国兵权不能把持在外国人手中,这就是我的底线!我花钱给你们英国人建立一个舰队,真是天大的笑话!我宁可把舰队解散也不能答应你们英国人的无理要求。

  还果真让奕訢给说着了。

  英国驻华公使馆说,你废除李泰国与阿斯本合同,我就降下英国国旗回国。这是典型的威胁!

  正当双方僵持不下时,美国新任驻华公使蒲安臣上任,途经伦敦,就此事在中英两国间进行斡旋。

  最后,决定解散这支舰队,将7艘军舰驶回英国拍卖;中国清政府发给600名英国海军官兵路费,另外付阿斯本一万两白银的劳务费。至此,被弄得沸沸扬扬的阿斯本事件才告结束。

  在这个事件中,清政府一买一卖,外加送盘缠,白白耗费了白银70万两。

  对这件事情,清政府是越想越气,好不容易弄个舰队,就这样夭折了,真是倒霉!于是,把李泰国在海关总税务司的职务解除了。

  腐败带来的内部阻力

  大清国走到19世纪中叶的时期,已是千疮百孔了,其中腐败的大漏洞,就足以致命。

  就拿购买武器装备这一点来说吧,大家都知道,买武器装备用的钱可不是三瓜两枣的,要用一大笔钱。要使钱用到该用的地方,而不是中饱私囊,只有两个办法,一靠道德自律,二靠对权力的监督。道德自律有作用,却有限,私欲冲破道德的底线简直易如反掌。这样,就需要法律之下的权力监督。但是,专制政体的政治文化特点又决定权力监督的空白点。这种悖论使得政权结构布满了漏洞,这也就给了掌握权力的人腐败的机会。握有采购军火大权的人几乎没有不贪的。一支洋枪市场价格不过2两银子,但是广东地方政府却报价6两。江南机器制造局从一成立,就虚报各种费用,然后把差价留在自己腰包。当时就有人说,只要在机器制造局管事一年,终身就可享用不尽了。尽管这有些言过其实,但是贪污的事实总是有的。沈葆桢为什么不愿接左宗棠的班当那个船政大臣,他提出的船政大臣“七难”之一,就是担心具体的承办人员“先饱私囊”。

  反对中国加强海防和建立近代海军的刘锡鸿,攻击力挺海防和建立海军一派的观点之一,就是在内政改革还没有完成,腐败之风没有遏止的前提下,加强海防与建立近代海军,就是瘦了国家,肥了个人。

  有权力的人腐败,那些普通的工匠也想方设法地捞便宜。沈葆桢说的“七难”之一,就是“内地工匠专以偷工减料为能”。他说,我不怕说人不好好教,不认真顾问,而担心内地工匠马马虎虎,散漫已成痼疾。

  举个例子,在后来成军的北洋舰队,一个修理所的工匠月薪3两白银,但是实际生活水平远远高于一般工人。北洋舰队旅顺修理所工人杨贵光自己就与亲人窃语:“时常带些杂铁,售于铁匠钉马掌,也有些许进项。”

  真是到处有漏洞。据说,在大清国建立一支舰队所花费的成本,要比日本建立一支舰队的成本高出将近一倍。而这中间很多钱,不是花在国防上,而是让人给塞进自己的腰包了。甚至连大清国最高决策者慈禧太后也把手伸到了建设海军的经费里,用400万两海军建设经费,为自己过生日。

  经过几十年的思想转变与实践,到了19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终于有了自己近代化的海军与海防。然而,海军与海防建设的实践者们谁也没有想到,他们的心血与成果在不久以后发生的甲午战争中,竟然那么不堪一击。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