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家王愚病逝 贾平凹成长离不开他的支持——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文学评论家王愚病逝 贾平凹成长离不开他的支持
2010年04月08日 13:40 来源:西安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王愚家中设灵堂凭吊纪念。记者 尚洪涛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他曾是中国文学评论界的领军人物之一,他为陕西文学傲然于中国文坛做出了突出贡献,昔日文学青年——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的成长都离不开他的支持;他有着“酒仙”的雅号,性情豪放,才华横溢。他,就是王愚。走过了八十载坎坷人生路,王愚因病医治无效,于4月5 日21时40分在西安交大附属二院与世长辞。

  生前好友学生自发吊唁

  得知王老去世的消息后,记者急忙赶往省作协的家属院,省作协已成立了治丧委员会,作协在二楼办公室中搭起了灵堂。洁白的百合和淡黄的雏菊簇拥着老人的遗像,蔼蔼慈容,已成追忆。“历尽人生沧桑倜傥才子道德文章传芬芳;阅遍世间风云潇洒酒仙佳话轶事留哀伤”,著名作家晓雷的这副挽联勾勒了王愚传奇却激情的一生,这副挽联由陕西文学院副院长王维亚手书,已悬挂在遗像两侧。

  省作协办公楼下摆满了花圈,老人去世的消息传出后,省委宣传部、省作协、省文联等单位都送来了花圈,而老人生前的朋友、文友、学生也都纷纷前来吊唁。著名学者肖云儒昨天一大早特意送来了自己亲笔手书的挽联:“愚公驾鹤闭目不看世间纷繁事,智者归西驰神有观天外逍遥境”。

  陈忠实李国平动情追忆

  得知王愚去世的消息后,圈中许多好友心情难过。陈忠实昨天接受采访时说,他和王愚相交多年,王愚既是他的老师,也是他的忘年交,“他对新时期跃上陕西文坛的每位青年作家都很关照,学术上却很严谨,遇好说好,遇不足说不足,这是难能可贵的。上世纪80年代初,他创建中国小说学会并任会长,对中国小说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生活中,陈忠实评价王愚个性极富魅力,“是个能讨得男女老少都喜欢的人,任何时候都不摆谱,所以每位被他关照的青年作家,都把他当师长,又把他当朋友。”

  作为《小说评论》现任主编,李国平可以说接替了王愚未竟的事业。李国平认为王愚不仅是陕西,也是全国很有影响力的评论家,“他是陕西参加全国文学批评活动的第一人,也曾是中国文学评论界的风云人物。《小说评论》能在全国评论界占据重要位置,王愚功不可没。”

  在儿女的眼中,他是位慈父。“他是个聪明、善良、正直、有才华的人,是我们所有孩子崇敬、尊重的父亲。”女儿王菡说。 记者 张静

  -生平简介

  王愚,又名王倍愚,著名文学评论家。1931年生于陕西省西安市,祖籍陕西省旬阳县。1949年在西北军政大学军政学院、艺术学院学习。1950年10 月,到西安市文联工作,从事曲艺改革,并开始写作。1956年任中国作协西安分会《延河》杂志理论编辑。“反右”时遭受不公正待遇,被流放、判刑。 1979年彻底平反,重回《延河》月刊,历任理论编辑、评论组组长。1984年起创办并历任陕西作协《小说评论》副主编、主编,1993年当选陕西省作协副主席。先后出版文艺评论集《王愚文学评论选》《人·生活·文学》《新时期小说论》(合著)《当代文学述林》以及评论、散文合集《也无风雨也无晴》《心斋絮谈》《落难人生》等。其文学评论、文学研究文章和著作,荣获1986年、1988年当代文学研究奖,1996年陕西省作家协会文学评论奖。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