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丹江灿烂的楚文化——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抢救丹江灿烂的楚文化
2010年04月09日 11:0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在河南淅川县金河镇徐家岭、仓房镇下龙山等楚墓发掘现场,数百名考古队员正忙碌着。“2014年丹江口水库就要提高水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就要通水了,我们正在争分夺秒地抢救丹江灿烂的楚文化!”淅川县文物局工作人员这样说。

  丹江,发源于陕南秦岭凤凰山,流经陕、豫、鄂3省边界5县(市),流域面积达1.6万平方公里。丹江中下游近150公里,大体呈东南方向贯穿淅川县全境。这条罕见的南北流向、处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大文化板块衔接处的大河,孕育了灿烂而厚重的楚文化。

  在河南省和淅川县两级博物馆里,陈列着从丹江两岸出土的上万件成系列的辉煌、精美的楚国文物,其中既包括青铜神兽、楚庄王时箴尹克黄鼎等大批被评为当年十大考古发现的珍贵文物,也包括王子午鼎、王孙诰甬钟、大型铜云纹禁等国宝级的一级文物,还有在时限上比湖北随州出土的春秋曾侯乙墓葬铜编钟还要早100多年的铜编钟等青铜礼器,以及国内首次发现的石排箫等共万余件。文物的数量、种类之繁多,规格之高,造型之精美,铭文之丰富,令观者震惊。

  “从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出土的大批青铜礼器来看,长江文化主要代表之一的楚文化与中原黄河文化相互交融的特征是很明显的,这对研究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过渡区域的古文化地域特点,探究楚文化渊源及发展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国家文物局文物专家徐光冀说。淅川在它作为楚国国都300余年的历史发展中,自然也就顺理成章地充当了黄河文化与长江楚文化交汇过渡地带的政治文化中心,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可想而知。岁月的河,在流过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后,究竟沉积了多少瑰宝?随着考古挖掘工作的顺利进行,关于楚国中前期的历史文化越来越丰富和完整,不禁令人惊叹:丹江原来是如此富足啊!

  “已被发现的楚墓只是极少数,更多更珍贵的楚文化遗存,还沉睡在水库的深水下没有被挖掘出来。”据参与发掘的中山大学教授、考古专家王宏介绍,公元前1063年,“楚之先”熊绎被周成王封于丹阳(今淅川县仓房乡下寺一带),其后代随着楚国疆土向南向东长江中下游一带不断扩张,政治军事中心开始南移,到了楚文王熊赀时期,将国都迁至长江边的郢(今湖北江陵)。由此可知,延续800余年的大楚国,自始祖熊绎西周初期在丹阳建立国都之日起,其后300余年的政治文化中心曾设在淅川地界。按照常理,楚国祖庙和10多代国君以及众多贵族坟墓,自然应在国都丹阳附近。在楚国南迁之后,楚国贵族死后依据殡葬传统礼仪,仍会纷纷移葬于丹阳一带。而今天,已经挖掘出土的仅仅是冰山一角。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启动,国家文物局于2004年在淅川淹没区进行详细调查后共确认文物点161处,占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文物发掘点总数的近一半。从2005年开始,国家文物局正式启动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淹没区文物抢救发掘工程。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武汉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郑州大学、中山大学、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数370名考古专家组成的26支考古发掘队陆续进驻淅川县,开始了争分夺秒的抢救性文物发掘工作。

  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考古发掘队已先后完成水田营遗址、麻岭遗址等42处文物点发掘工程。“这些文物点已累计出土青铜器、石器、陶器、铁器、玉器等各种文物2.3万件,涵盖了从旧石器时代至清代的各个历史时期。”淅川县文物局局长凌飞说。

  按照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的安排,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枢纽工程已于2009年6月开工建设,丹江口水库将于2014年提升水位。抢救性发掘保护淹没区内文物已进入倒计时。

  杨振辉 高 帆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