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脾气爆手刃泼皮 断科举入仕路“走后门”——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李白脾气爆手刃泼皮 断科举入仕路“走后门”
2010年04月12日 10:19 来源:北京晨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熊仔 供图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在中国的封建时代,当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身份合格之外,还要有极强的考试能力。以明清时的科举制度为例,一个人要想当官首先要经历县试、府试、院试,通过了才能得个秀才的功名。当上秀才之后,还要再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会试,再通过了才有机会参加皇帝老子主持的殿试,进而向状元、榜眼、探花发起最后的冲击。

  这种漫长的选拔制度经常让一个人一生都耗费在求取功名的路上,一次不中接着考,再不中再考,久而久之,屡败屡战,命好的还能像范进一样,突然中举、抽一次羊痫风,命差的就只能越活越悲伤,直到悲伤死。

  当然,以上所说的这种情况大都属于科举事业极度发达的明清时代,隋唐时期人们当官还是要简单很多的。按照正史记载,中国的科举始于隋朝,奠基于唐朝,在这个时期,科举选拔制度还不算森严,只要你能证明自己身份清白不是强盗就能报名考试,考试的内容也不像后来那样围着孔老先生转。唐朝的时候比较侧重辞赋,想来这也是当时文学艺术高度繁荣的一大诱因。在当时,一些诗人、文豪都通过科举获得了显赫的官职,比如王维最高做到了尚书右丞,白居易则做到了太子少傅,王勃、岑参、陈子昂等人也都进士出身。

  但在这些知识型官员中,有一个人却颇显不同,这个人就是李白。和其他人以科举入仕不同,李白终生都没有参加此类选拔,他选择的办法是走后门。

  按照当时唐朝的律法,科举制度虽然相对宽松,但对于考生的身份审查却毫不马虎。而年轻时的李白脾气火爆,在一次斗鸡活动中,因为至今不详的原因,他大发神威一连手刃了好几个泼皮。如果是战争年代,他没准能当回程咬金,但和平年代,耍这招就不灵了。按照当时的律法,太白先生不进监狱已经算是捡了便宜,想要参加科举选拔简直连门都没有。

  不过虽然自己出身不好,但李白却从没死了当官的心,正大光明的考试不行,那就只好想些旁门左道。天宝元年,李白抵达长安。此时已是40岁的他虽然拳脚大不如前,但文采风流却已臻顶峰,很快就获得了著名文学家、太子宾客贺知章的大力举荐。就这样,在长安混了没多久,太白先生便得到了唐玄宗的亲自接见,让他供奉翰林。

  事实上,如果光从李白当官这件事来讲,唐朝大约算得上知识分子的乐园,不光有着充分的写作空间,而且还能摇身一变成为国家官员。这种情形在我国历代封建王朝中都是不多见的,在李白潇洒之后的若干年,英国老头儿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这句话放到唐朝是最合适不过的,在当时的长安,知识不仅仅是力量,甚至还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有了知识就有可能当官,但当上官却也未必一定爽利,还以李白为例,他虽然当上了官,但这官却只是一个闲差,一天到晚也没什么正经事,因此说好听一点是皇帝重视知识分子,说不好听的其实就是把李白当成了皇家宠物。因此没过多久,当太白先生发现个中玄机之后,立刻失望至极,诗人独具的敏感思维让他很快就厌倦了官场生涯,天宝三年,自我感觉受尽屈辱的李白向皇帝递交了辞呈,满腹不忿地离开了长安。

  鬼鬼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