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无为而治”:本意应是避免反自然的行为(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老子“无为而治”:本意应是避免反自然的行为(2)
2010年04月14日 11:17 来源:新华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无为而治,

  以百姓之心为心

  怎样才能达到“无为而治”呢?老子提出了一套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当政者要“以百姓之心为心”,保持自身清静、不为物化。

  老子提出,最理想的当政者,也就是德才最好的当政者要“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意思是说,最好的当政者,是没有私心的,是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当政者心怀天下,小心谨慎,浑厚质朴。百姓都非常关注当政者的一言一行,所以,当政者应该把百姓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看待。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不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吗?不就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吗?不就是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吗?当官的能把老百姓当作自己的孩子,这就是好“父母官”啊!

  老子认为,德才最好的当政者(即圣人)就是实行“无为之治”的方针。为此,首先要没有私心,根绝私欲,这样当政者的心才能宁静、冷静,天下就会自然安定太平。

  作为“全国县衙惟一的历史标本”的河南内乡县,有许多“爱民”的对联,其内涵比较突出地体现了老子的“以百姓之心为心”的爱民思想。内乡县衙内最有名的一副对联是悬挂在三堂的楹联: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这副对联深刻地阐述了官与民的辩证关系。经考证,这副对联是清康熙年间高以永(浙江嘉兴人)在内乡任职九年期间所撰写。据《内乡通考》记载,高以永在内乡任职时,县内地多荒芜,饥民甚多,高以永即问民疾苦,并令其广开垦,开地40余顷,植农桑,流民四处返回耕种,数年间解决了内乡县老百姓的温饱问题。高以永离任后,当地老百姓立“德政”碑于仪门前。

  老子把当政者分为四类:一、最高明的当政者,人民感觉不到他的存在;二、比较好的当政者,人民亲近赞美他;三、差的当政者,人民畏惧他;四、最差的当政者,人民侮骂他。所以,诚信不足,就会有不信任的心理。这主要源于老子把人看作与道、天、地一样重要,并提出要建立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他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当政者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表扬什么,批评什么,不但是个人的爱好问题,而且势必会影响整个社会风气。因而,老子提出:君王应该效法“道”的无为,从自身做起,不要崇尚财富,使民众不去拼命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贵重物品,使民众不去偷盗;不显耀可贪的欲望,使民众不被搅乱。所以圣人治理民众,要想办法和措施净化人们的思想,生活安饱,体魄强壮,意志柔弱。

  君王要“谦下”,先民后己,不要欺压百姓。老子认为,江海之所以能成为众多河流归往的地方,是因为它处在下流的位置。高明的君王,必须对人民谦下。要领导好人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后,天下人民乐于拥戴他而不厌恶他。因为他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争。

  治大国,

  若烹小鲜

  老子认为,要使国家安定、清静,不能政令频出,或者朝令夕改。他打比喻说:治理国家,如同煎小鱼一样,不要经常翻搅。这是说当政者不要以烦苛政务扰乱民众,而要坚守“清静、无为”的思想,用他的话来说,也就是“以道莅天下”。

  “治大国,若烹小鲜”是中国几千年朝代更替兴亡的经验教训总结。中国历史上“三大盛世”的历史(西汉盛世、大唐盛世和清代的康乾盛世)印证了老子上述话的正确性。具体讲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一是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承乱勃兴。新王朝统治者及时认真汲取前朝灭亡的教训,人心思定,从速拨乱反正,最终实现了由大乱转为大治。西汉在秦朝废墟上重建一代封建王朝,历170多年“休养生息”后才达到盛世,从汉文帝继位到汉宣帝去世,持续130年。大唐盛世,是在隋末大乱之后,重新走向大治而出现的。其间,走过了近百年的曲折道路。从唐太宗登基到“安史之乱”爆发,持续128年。清入主中原,剿灭李自成、张献忠两支农民军,扫荡南明势力,前后花费近20年的时间,后又经近70年,终由大乱转为大治。康乾盛世从1662年延续至1795年,长达133年。

  二是政治清明,政策稳定,法制宽松。“三大盛世”都政策稳定,法制宽松,从而使全国的政局稳定。汉文帝比较民主,鼓励臣下进谏,下诏废除“诽谤朝政罪”、“妖言罪”等。“贞观之治”时期,唐太宗主动求谏、纳谏,广开言路,造成君臣之间关系融洽;各种制度、法规的建立充分尊重广大民意,唐太宗还主动为前朝旧臣及其子女平反冤假错案。康熙帝通过御门听政、共议国政,展示了一代君臣苦心求治的风范,促进了最高统治集团的励精图治。

  三是经济繁荣,民富国强。“三大盛世”都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国富民强。西汉盛世改变了汉初经济凋敝的窘况,出现了“京师之钱累百巨万,太仓之粟充溢于外,腐败不可食”的情况。大唐盛世更是留下了许多国泰民安、文化昌盛的佳话。康乾盛世时期,农业和商品经济发展达到我国封建社会的最高水平。乾隆年间,中国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最多时达51%,对外贸易长期出超。

  四是对内对外思想开放。“三大盛世”之所以能保持较长时间的繁荣景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领导集团成员胸襟开阔,思想解放。敢于大胆吸收域外思想文化。贞观时期,外国人入境和中国人出境都没有太严格的限制,国民对外国侨民既不歧视也不逢迎,大国风范随处可见。

  老子认为,国家要达到无为而治,除了政治宽厚使人民淳朴外,主要是要爱惜民力,爱惜民力就是在积蓄力量,积蓄力量也是在积德,不断积德就没有什么不能战胜的,掌握了这个就可以说掌握了治理国家的道理,国家就能够长治久安。要做到“无为而治”,当政者还要善于发挥每个人的专长,爱惜人才,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世上没有无用之人,也没有无用之物。所以,“圣人”经常善于挽救人,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拯救物而没有被遗弃的物。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善人的财富。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自己的财富,虽然认为自己很聪明,其实是很糊涂。这就是深妙精要的道理。(根据演讲者在泰州市民大讲堂演讲整理)

  本报记者 仲崇山 编辑整理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