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与众专家论辩电视剧“雅”与“俗”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赵本山与众专家论辩电视剧“雅”与“俗”
2010年04月19日 11:15 来源:中国艺术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日前,中国视协主办了电视剧《乡村爱情故事》研讨会,邀请了众多著名的影视评论家以及《乡村爱情故事》的主创班底,包括赵本山在内,但恐怕谁也没想到,本来旨在推动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的研讨会最后集中讨论的是关于电视剧“雅”与“俗”的问题。

  基于研讨会秉持的客观、公正的原则和赵本山本人在研讨会开始之前向众位专家邀“药方”,希望听到“坏话”,研讨会上展开了一场真诚的对话。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谈到喜剧问题时认为,喜剧也应该以社会的矛盾冲突为基础,用笑的艺术揭示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矛盾,在尽可能深广的程度上揭示现实,才能震撼和感染人,而不是以放大人的缺陷为基础。滑稽和幽默是可以反映扭曲、变形的人生价值观,但应讽刺落后和腐朽,向往美好和高尚。喜剧中,技巧不是第一位的,最重要的是有高尚的境界和博大的情怀。

  《乡村爱情故事》获得了今年以来央视一套播出电视剧最高的收视率,因而面对评论家,赵本山底气很足,他说:“我从来都不是高雅的人,也从来没装过高雅。高雅是从民俗进化来的,没有大俗就不会有大雅。高雅不能和低俗相对,俗和雅应该是一条道上的,大俗即大雅。我们必须经过一个大俗的提炼,才知道雅是什么。我也想高雅,直接就进入宫廷,但它不是我的生活。不强调收视率的存在,就是污蔑存在的价值,电视为谁做的?为高雅做的吗?是为大众、为百姓做的。”

  电视剧作为一门大众文艺形式究竟需不需要雅,很多创作者和评论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与会专家指出,由于目前电视剧主要观众群为中老年观众,创作者在策划之初就设置了这一前提,因而在创作时,主要考虑或是说假想出这些观众的欣赏口味,很少做提高或是试图引入吸引年轻观众的元素,无形中放弃了培养新的观众。

  雅与俗的确不是对立的,但俗不会无条件地成为雅。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王一川说,中国艺术美学传统中,不论雅或俗,都要讲究有点“兴味蕴藉”,所谓“兴味蕴藉”就是让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觉,例如电影《乌鸦与麻雀》写的也是小市民的琐碎的生活小事,可以说它写了俗,但是大家在笑声中能感受到它背后的民间大义、家国情怀;例如金庸的武侠小说是俗而雅,俗人可以俗读,雅人可以雅赏,因为小说中有中国文化传统的蕴味。他希望,赵本山的喜剧能在征服了收视率、电影票房、春晚“三座大山”之后,给文化人或是普通观众留下点让人品味的东西,也能征服“文人”这座“小山”。北京大学教授彭吉象认为雅与俗就像铁路的两条铁轨一样,两者是并行的关系,并不是矛盾的关系,从大俗到大雅,就要增加艺术的意韵。

  至于喜剧要不要有点雅,评论家们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中国视协理论研究室主任张德祥说:“我们看喜剧,希望让人不是一笑了之,还能一笑思之。”大家还给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例如喜剧的种类很多,喜剧能不能考虑与悲剧结合;喜剧不能光靠片段的趣味拼接起来,得有推进故事的戏核;人物不能全为扁平化的人物,等等。

  也许一场研讨会不能改变什么,赵本山与专家们的对话谁也没有说服谁。但这是创作与评论对话的开始,没有对话就没有沟通与交流,也就没有艺术上的磨炼与提升。

  作者:小作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