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周立波现象”有利于均衡喜剧文化生态——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专家:“周立波现象”有利于均衡喜剧文化生态
2010年04月19日 11:33 来源:辽宁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周立波已经成为中国娱乐界的一个重要现象。

  2006年12月1日,周立波的第一场海派清口剧在上海兰心大剧院举行。尽管票价不菲,但演出票很快销售一空。连续几十场演出,600多个座位的剧场里场场座无虚席。后又移师美琪大戏院,1300多个座位依然场场爆满。2008年12月,周立波推出海派清口剧《笑侃三十年》,前后演出了 31场,观众多达2.8万人次,票房总收入近650万元人民币。 2009年5月,他又推出了 《笑侃大上海》,30场演出票很快售罄。周立波还为理财博览会的专业人士量身定造专场海派清口剧《我为财狂》。 2009年4月,周立波推出海派清口剧DVD。

  周立波曾声称演出不出上海,不上电视,不上广播,没有免费戏票。他坚持用普通话夹带上海方言演出,但并没有影响他的海派清口剧在全国大江南北乃至海外华人圈中广为流传,迅速走红。周立波的海派清口剧多在上海兰心大剧院、美琪大戏院演出。有不少周边地区观众为看周立波的演出,专程赴沪。

  2010年2月14日23时,东方卫视、凤凰卫视中文台同时播出电视脱口秀节目《壹周立波秀》。这个节目由周立波的脱口秀表演及周立波现场访谈嘉宾两部分组成,这也是周立波首度将海派清口剧变成普通话版进军电视节目。《壹周立波秀》节目还在江西卫视、浙江卫视播出。

  对于周立波的走红以及周立波节目的火爆,圈内外议论纷纷。那么,周立波的节目为何受到观众的欢迎?“周立波现象”背后有哪些文化意义?他独具的一份对来自大众生活的俗题材的处理能力,是引起关注的根本原因,在引人会心一笑的同时,传达了丰富而严肃的生活况味,这是否代表了中国娱乐界精神层面的进步?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逄增玉以及上海大学教授、海派文化专家钱乃荣,复旦大学教授、《人文上海》作者李天纲分别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电话采访,对“周立波现象”进行了详细解读。

  “周立波现象”有利于均衡喜剧文化生态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逄增玉:

  我看过东方卫视的《壹周立波秀》,也看过网上周立波剧场表演的视频。周立波目前常演的节目是《笑侃三十年》、《笑侃大上海》。全场演出只有周立波一位演员。一场演出分若干段落,内容多涉及时事,对于老百姓关心的问题有犀利的点评。周立波自称是在梳理时事,不是攻击性的讽刺,而是善意的调侃。周立波自认为自己在节目中点评的内容是自己悟出的生活哲理,完全属于原创。周立波自称他所表演的海派清口剧(相对于浊口而言)是周氏自创,但他的表演从形式上看,具有欧美流行的脱口秀风格,其基本功与表现手段却源自上海滑稽戏。周立波在表演中采用了一种意识流的方法,表面上看没有逻辑,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时间长了,观众发现那不是一种混乱。比如《笑侃三十年》,周立波有着很完整的逻辑,就是循着30年的社会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周立波的表演看上去很自由,其实难度很大。

  关于周立波的表演到底是单人小品还是单口相声的讨论并不重要,我认为,关键是周立波以及他的节目改变了局部本土文化失语状态,并且展现出一种文化争锋的姿态。这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文化生态,有利于喜剧文化生态均衡。无论是周立波,还是赵本山、郭德纲,都具有地域性,都是在本土生长乃至枝繁叶茂的。周立波以及赵本山、郭德纲的节目,都反映了本土生活,因此具有活生生的生命力。周立波的节目火了,是因为上海地域的文化市场有需求,周立波的节目恰好填补了这种需求。

  周立波无法代表海派文化

  复旦大学教授、《人文上海》作者李天纲:

  我去剧场看过周立波的节目,很火爆。观众反响很强烈,有共鸣,有互动,但这种“一人之夜”的形式在国外早有先例。从表演形式上看,周立波的海派清口剧具有欧美流行的脱口秀风格,但其基本功与表现手段却源自上海滑稽戏。这种表演更像是上海滑稽戏中的滩簧表演,但周立波的表演提升了上海滑稽戏的品位。我认为,现在的上海滑稽戏有恶俗化倾向,这是这个剧种逐渐失去观众的主要原因之一。我觉得东北二人转也有恶俗的一面,如果不净化节目,最终也会失去观众。

  周立波曾说,他不是学者,他的职责是让大家笑。但笑不是最终目的,笑没笑不是衡量节目是否成功的标准,也不是幽默价值的标准。相声、小品、滑稽戏、幽默剧的价值除了娱乐,还有其他功能,比如:启迪、思考、充实。如果笑过之后,所得甚少,就毫无益处。与赵本山、郭德纲相比,周立波的节目表演性不强,肢体语言很少。但他的节目即时性强,节目的内容能够根据时事即时更新,他在轻松调侃中能够针砭时弊,而且颇具锋芒。周立波讲的一些笑话背后还有一些社会思考在里面。周立波有一种客观的判断和选择,知道什么东西有幽默价值,具有市民幽默的发现能力和选择能力。

  无论是哪片地域的哪种幽默,失去了讽刺的根基就失去了幽默的价值与效果。周立波的节目难能可贵之处还在于没有失去讽刺要素,他针砭时弊,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所以,周立波的表演在剧场里吸引着观众,搬到电视节目中同样受欢迎。在《笑侃三十年》、《笑侃大上海》中,他不仅是笑,也不仅是侃,还给观众带来很多启迪与思考。周立波曾在节目中说:“我是喝咖啡的,不是吃大蒜的。 ”尽管说得很偏激,但他是想表达自己追求高品位。

  尽管如此,周立波也无法代表海派文化。周立波曾经说自己是当代海派文化的代表人物,但后来他又否认这种说法。周立波怎么可能代表2000多万上海人的文化呢?周立波是一个社会阶层的一种代表,他只能代表他自己以及与他相类似的群体。

  周立波也是走草根文化之路

  上海大学教授、海派文化专家钱乃荣:

  从本质上看,周立波与郭德纲、赵本山一样,都是走草根文化之路。周立波与郭德纲、赵本山都是从草根文化、大众文化中升起的明星,他们的节目由于与百姓生活贴得很近,所以深受观众喜爱。如果现场看他们的节目,就会切身感受到那种台上台下互动的热烈气氛。我觉得,周立波在电视上的表演不如在剧场里的表演那么鲜活,也许是少了台下观众的互动,也许是多了面对镜头的拘谨。

  其实,草根并不意味着粗浅,许多如今已跻身高雅艺术之列的剧种,都有过草根经历。比如:京剧、越剧。京剧大师梅兰芳、越剧名家袁雪芬都有草根演出经历,他们都是在大众的喝彩声中成长起来的。当然有当今文化娱乐方式多样化导致观众分流的原因,不过这些剧种离观众越来越远,也是导致观众越来越少的原因之一。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若想取得长足发展,都不能离开群众,孤芳自赏。我注意到,周立波的节目选取的是民间题材,运用的是民间语言,周立波的节目内容几乎都是老百姓关心的事,有些台词正是说出了老百姓的心里话,因此周立波的节目大受欢迎,连续演出几十场都座无虚席。任何艺术形式只要脱离生活、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如果文艺作品不关心群众,那么群众也就不会关心文艺作品。我觉得,大众也有选择文艺节目的标准,群众欣赏的节目未必都是俗的。不仅献礼剧、工程剧能出精品,通俗的大众文艺在大众的不断选择下同样能出精品。

  周立波的节目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具有即时性。他的表演脱胎于上海滑稽戏,更像活报剧。其实上海许多地方戏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即时性强,能够及时反映社会生活。当年一代影星阮玲玉去世的第二天,沪剧《阮玲玉之死》就排出来了。上海滑稽戏更是如此,报纸社会版报道的事件,总是被迅速搬上舞台。由于既有即时性,也有民间性,这样一来,演出与老百姓的联系就更加紧密了。

  本报记者 王臻青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