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修公路为何拆古城墙?应守护中华文明“DNA”——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评:修公路为何拆古城墙?应守护中华文明“DNA”
2010年04月22日 09:04 来源:北京晨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云南大理是历史文化名城,唐代南诏国和宋代大理国均建都于此。南诏国统一大理地区后,在洱海的入水口和出水口分别建立了两座关隘,称为“上关”和“下关”,也叫龙首关和龙尾关,现均为大理白族自治州州级重点保护文物。然而,正在扩建的公路,使龙首关变得面目全非,仅剩的几段城墙也危在旦夕。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此前文物部门下发两次停工通知,但施工方都未理会。而交通局赵勇超书记则称“文物部门不就是要钱嘛!现在已经把钱打给他们了,他们也就不说什么了”。

  -反对

  “利”字作怪

  除了破坏文物,在龙首关内的施工将采用爆破、钻井、挖掘等作业,还会大大增加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危及上关村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面对质疑,交通部门竟称,“文物部门不就是要钱嘛!”。钱可以让曾经据理力争的文物部门保持沉默,实在是一种悲哀。当初忽必烈的铁蹄都没能突破的古城墙,被现代交通部门用野蛮施工手段加“金钱胡萝卜”强行突破,让人无语。

  交通部门文物保护意识淡薄,急功近利,是破坏古城墙的直接原因。但政府有关部门在古城墙保护方面也存在认识偏差。由于当地政府政绩观作怪,对城墙管理工作缺位,没有保护城墙的长远观念,才导致了古城墙被野蛮破坏的局面。有关部门之所以对古城墙保护不重视,说到底,就是“利”字在作怪。如果有关部门在城墙保护的问题上不提高认识,听任老祖宗留下的古城墙被一路破坏下去,不难想象,若干年以后,不仅龙首关不复存在,龙尾关也面目全非,以后再怎么花代价维修、保护、复制,终究只是一堵城墙赝品了。等到那时,拿什么向子孙交代? 刘凯玲

  现代建设的悲哀

  大理对文物的毁坏,是借口搞工程,但是想一想,你搞的这个工程,能够像龙首关那样,留存1300多年而成为后世的文物吗?龙首关已经留存了1300多年而成为我们的文物,它是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综合历史的见证,你们现在硬着心肠破坏,心里真的一点不愧疚吗?

  据文化和文物部门的意见,大理修的214国道是可以不毁坏龙首关,是可以绕道进行的。但是,道路建设部门却自有借口。公路建设毁坏文物,村民进行了坚持不懈地反映,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委副书记王桂芳组织召开了有关各方的协调会,不但没有处理毁坏文物的任何责任人,事实上还默认了毁坏的既成事实。这昭示了全国各地文物不断遭遇毁坏的症结——法律遭遇权力的抵抗,而且往往败下阵来。看一看我们现在的城市,在“旧城改造”的名义之下,几乎是被“翻修”了一遍,很少留下历史和文化的印记了,连离开十多年的游子回到故乡,都找不到自己的家门了,这究竟是惊喜呢,还是悲哀? 天峰沸腾

  决策部门怎能草率

  尽管“要致富,先修路” 的道理人所共知,但“传承历史,保护文物”也是人人有责。其实,只要我们细心研究一下中国历史就不难发现,古人很有智慧,“城墙”、“城堡”、“城河”多筑在必经之道,意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当年“所到必克”的元世祖忽必烈南征时,在龙首关遭到了大理国顽强反抗,久攻不下,只好转移到苍山背后,越过天险,最终才攻下大理。而今说拆就拆,当地决策部门可谓比当年忽必烈还“烈”。笔者以为,当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发生矛盾时,政府要在遵守法律、尊崇历史、尊重民意、遵从科学的基础上,多方论证,权衡利弊,统筹兼顾,慎重决策。因为,道路坏了可以重修,古迹毁了难以克隆,拆毁的“古城墙”无论如何也无法恢复。

  文化遗产栖息着我们民族的历史灵魂,传承着我们民族的精神薪火,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情感气质。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民族之根。笔者真诚企盼,在讲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各级政府既要努力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GDP”,也要精心守护中华文明传承的 “DNA” 。张玉胜

  -观察

  只有常识还不够

  大理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文化旅游区,境内有“风、花、雪、月”四大奇景,其中的“上关花”,就在这座龙首关城,然而,尽管名闻遐迩,尽管有了太多的前车之鉴,大理城墙还是得乖乖让道,被破相的龙首关也顶多只有向隅而泣的份儿。

  令人思考的是:当文化遗迹的保护似乎已经成为路人皆知、无需多言的常识之际,当人们再也不去担心现存的古城墙还会遭遇拆除厄运时,这些文化遗迹是否就真的能平安无事了?

  的确,扩建公路并非为的是一己私利,公路的受益者或许是全体大理人民,也包括慕名而来的旅游者,公路更宽了,交通更便利了,大理旅游的经济价值也才有望充分挖掘。不过,与其说毁城修路是为了公益,毋宁说还是利字当先,至少,公路好歹可以收费,再不济也是吸纳客源的掘金之路,相形之下,既不能堂而皇之收费,更不能招财进宝的古城墙实在是一无是处,拆之而后快,也就顺理成章了。

  然而,从洱海变别墅,到城墙变公路,大理的日新月异,恐怕不是令人耳目一新,而是令人瞠目结舌。不过,当大理毁城的背后竟然是“文物部门不就是要钱嘛!”,既然连文物看门人都自摆乌龙,见财起意,大理城墙遭遇厄运,也就并不意外了。城墙很难被敌人从外面攻克,但很容易被人从内部摧毁。大理城墙的不幸,恐怕更需究责文物保护部门这个打着保护旗号的毁城“内鬼”。 武洁

  -延伸

  权力的“以大欺小”

  大理洱海填海建别墅的质疑声言犹在耳,不意其唐代古城墙也惨遭破毁,这十分符合管理学的“漏洞定理”,如果管理制度上存在漏洞,事情就会向着更坏的方向发展。也就是,对于自然、文物保护的保护漏洞,必然导致相近的破坏性事件的频繁出现。只是洱海成为私人风景,主导的力量是财富力量的侵蚀,而唐代古城墙的倒塌,则让人看到地方利益冲动对于文物遗产的伤害。

  破坏性行为让古城大理的历史与风景资源一再被透支,而这些也正是大理魅力的精粹所在。难道是环境与文物保护部门的渎职,才让这些美景与文物成了“没娘管”的孤儿,从而招致摧残毁坏。可以看到,当地的文物部门几次下发停工通知,并没有缺位。但其执法却犹如“泥牛入海”,并不能阻止古代城墙被拆的命运,岂非咄咄怪事。从行政执法部门的命令没有效力,或许能找到相似事件频繁发生的病理。

  导致城墙毁坏的公路工程隶属于当地交通部门管辖,可以说正是交通部门的不服从,才让完整的城墙成为了断壁残垣。这其中,交通局赵勇超书记的一席话值得玩味,他觉得文物部门只是要钱,给钱就封了文物部门的嘴巴。可以说,交通官员发出这样财大气粗的“狂言”,与当下行政权力运作的失序现状息息相关。

  行政权力秩序本该各部门各司其职,在各自领域都有裁量权,这种权力应该是平等的,其他部门也需要遵从。但现实之中,各个部门的权力会在运作过程中此消彼长,就出现了所谓“冷热衙门”之分。如此,文物保护部门当属弱势单位,而交通关乎经济命脉,交通局自然炙手可热。赵书记的“给钱封口”说法,充满了对文物部门的蔑视。强势部门权力的不断扩张,站在部门利益基础上为所欲为,这显然是现代行政治理需要规避的棘手问题。 雷磊

  -声音

  应出重拳整治

  大理应出重拳整治,不能只让其花钱消灾,重蹈洱海“情人湖”被填的覆辙。对造成的破坏要及时进行修复性抢救,并严处责任人。

  (《楚天都市报》)

  无异于杀鸡取卵

  城墙被破坏,大理古城的魅力也将随之降低。而游客去大理旅游,就是为了欣赏原汁原味的古城文化,体会少数民族文化的风情。如今大理政府杀鸡取卵的做法,看上去是获得大量房地产和公路收益,但与无价的自然风景和历史遗迹相比,那点钱就犹如沧海一粟了。自然风景和历史遗迹一旦被破坏,就不可能再恢复到原始样貌,而这种教训也数不胜数。

  (新华报业网)

  岂能沦为“买卖”

  村民们说,龙首关遗址被毁坏“上无颜面对先祖,下无法对后人交代,成为永远的罪人”。但当地交通局和文化局决然没有如此的负罪感,这些是是非非,在他们看来不过是一笔“买卖”:国道214工程指挥部省去了不菲的支出,当地文物管理部门得到了一笔不菲的考古发掘赔偿金。

  (《东方早报》)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