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在“没文化”的狂欢中寂寞——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文化在“没文化”的狂欢中寂寞
2010年04月23日 09:50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据报道,河北邢台市四块明朝都御史朱裳碑,挖出三年了却依然无处安家。朱裳是明朝惩恶扬善、英明施政的清官,这些碑虽历经几百年,碑文却字迹清晰,另外还有烧香的石炉等碑的残件。

  如果单单从这条新闻来看,我们或许只是感觉到一个重要的文化历史材料的命运多舛,很难看到背后更多的社会价值或社会隐喻。但是如果结合前一两天闹得沸沸扬扬的文化争夺战,就会发现一种值得反思的文化保护的“势利眼”情形——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思想指导下,文化正在“没文化”的逻辑指导下畸形发展,最后只好在喧闹与狂欢中寂寞着。

  日前,河北邢台临城县和石家庄正定县在所谓的“赵云故里”之争上,激战正酣。石家庄正定县有媒体刊发社论称,如果有大量史志依据的这张“石家庄城市名片”因屈从而旁落,那么这代人将愧对祖先、无颜当代、祸及后人。目前,石家庄相关领导已批示:“赵云故里文章要做足,该申报申报,该建就建。赵云文化是正定的名片。”对此,邢台临城县委宣传部则称,将把此事上报县长、县委书记……但更为神奇的是,虽然“赵云故里”到目前为止还只是纸面上的一个人为概念,没有任何实物,可邢台临城与石家庄正定两地已经开始大兴土木——正定决定斥资修建“赵云故居”,而临城则要搞“赵云文化主题公园”。

  与这样投入与狂热的争夺相对照,实实在在、具有文物价值的朱裳碑,在邢台却无处安家。从历史和文化领域来看,碑文是价值重大的历史文物,作为历史资料,是原始的档案史料,也可以说,碑文是地方上最宝贵、最详实可靠的文字资料。有些碑文价值连城,碑刻的书法价值人所共知,而史学价值更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此外,它更是古旧地方志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或许是因为朱裳没有赵云著名,也就只好落得无处安放的下场了。

  其实,这种文化保护的势利眼,并不是个例。前不久有媒体报道说,云南大理为了修公路,拆毁唐代古城墙,使大理唐代建筑龙首关变得面目全非,仅剩的几段城墙也危在旦夕。从这些具有讽刺意味的案例中,我们清晰地看到,文化保护在现实的面前,是多么孱弱——有利可图的,也不管其有无价值,都蜂拥而上;无利可图的,尽管意义重大价值连城,却无人问津,甚至随意拆毁。这类尴尬,足以见证当下价值混乱乃至扭曲的历史文化保护现状。

  文化和历史遗产的保护,是最不应该有过多的利益上的计较的。因为利益往往是处于短期的功利性行为,但是文化价值却是久远的,时间越流逝,它的价值越能彰显出来,可能现在看来是一文不值的东西,在未来都有可能成为贵重的文物。但是,如果当下这种没文化的“保护”与争夺逻辑继续发展下去,剩下的还会有什么是真正的历史文物呢?难道是那些大兴土木后天制造出来的所谓“故居”?

  张天潘(辽宁 职员)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