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近代化进程始于滇越铁路的开通——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云南的近代化进程始于滇越铁路的开通
2010年04月26日 13:3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一条铁路改变云南

  与中国其他省份不同,云南的近代化进程,不是始于鸦片战争,而是滇越铁路的开通

  (发自云南昆明、红河)

  这项艰难且旷日持久的工程始于1903年那个秋天。在之后一百年中,对云南人而言,这既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苦难记忆,同时也是一个转折,它改变了几千年来古滇大地偏远闭塞的历史,使之一举成为亚洲腹地最繁荣开放的所在,并在“二战”中,成为支撑中国人民抗击侵略者的主要生命通道。

  但在工程开始的一刻,人们对滇越铁路还没有这样的预知。这个当时被英国《泰晤士报》盛誉为与苏伊士运河(1859年修建)、巴拿马运河(1903年开凿)并称的“世界第三大工程奇迹”,正被觊觎云南的法国不遗余力地推进着。七年之后,这条铁路将建成通车,云南800万生民的命运轨迹也将因此改变。

  筑路古滇

  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因山高谷深、瘴疠蕴积,古来便被中原人士视为“畏途”,在众多发配之地中,以去云南者最感无望。正是由于这种地理疏隔,让云南千百年来一直以自己的节奏缓慢前行,即便到了19世纪下半叶,中国其他地区因鸦片战争而陆续出现传统社会结构的松动,云南也未曾改变。

  但这种宁静在1910年4月1日,随着一列驶入云南的火车而告终结,沉睡千年的红土高原因为一条铁路的建成通车直接与西方文明对接。

  事实上,早在1787年,在中南半岛传教的法国大主教百多禄便向法王路易十六建议,“以越南为基地开辟一条通向中国中部的通道”,这条通道便在云南。之后百年,占越入滇,进而深入中国内地便成为法国政府的努力目标。

  1898年,法国政府照会清政府,要求从越南往中国云南省城修造一条铁路,如若不允,“派舰重办”。重压之下,清政府最终承认了法国在中国云南的筑路权,滇越铁路的筹建开始启动。

  滇越铁路的修建,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是一件令人惊叹的工程。铁路起于越南海防港,终于云南昆明,全长854公里。其中,从昆明到河口的云南段长465公里,80%以上路段铺设在险恶的崇山峻岭中。沿途海拔落差极大,从2030米降到91米,落差22倍;所经地区气候炎热,人烟稀少,自然灾害频繁,隧道坍塌、轨道沉陷等事故不断。

  在1910年法国出版的《云南铁路》中,法国人感叹这种险峻区域“可以与阿尔卑斯山媲美”,也因此,铁路在建设之初便被设计成轨距为一米的窄轨(标准轨铁路为1435毫米)。

  为修筑铁路,筑路公司、承包商、包工头远赴广东、广西、四川、福建、浙江、山东、河北等地招募劳工。在整个修筑过程中,因修路而死亡的人数,竟达五六万人之多。在云南当地,关于滇越铁路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颗道钉一滴血,一根枕木一条命。”

  滇越铁路整个工程耗资1.65亿法郎。施工期间,工程经历了每年狂暴雨季造成泛滥水灾的干扰;1903年和1908年的战火;1905年流行病的肆虐而造成的大批人员死亡;1906年的鼠疫、霍乱;1909年5月至8月间频繁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更有资金断裂、运输困难、劳工缺乏、技术困扰……尽管如此,铁路依然不屈不挠地向着目的地昆明延伸。

  1910年3月31日,经过七年艰难推进,滇越铁路滇段工程全线竣工。这一天,在昆明城外盘龙江东岸的火车站举行了通车典礼,十几辆蒸汽机车同时拉响汽笛,响彻春城。

  摩登春城

  1910年4月1日,首列满载旅客和货物的火车从越南海防出发,两天之后,它将到达云南昆明。至此,这个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裹挟着前所未有的力量与速度,闯入这片千年闭锁的古滇大地。

  滇越铁路的开通,使云南一夜之间成为中国西南内陆地区距出海口最近的区域。以往,通过滇越古道,从昆明到越南海防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但火车通车后,三天即可到达。清朝最后一个“状元”袁嘉谷是云南人,当他1910年10月返回故乡时,便是通过滇越铁路。过去他从家乡赴京赶考,至少需两个月时间,而此次还乡,却只用不到半月,这让他大为感慨,并预言这条铁路将给云南带来巨大改变。

  历史正如袁嘉谷所预料。虽然1889年蒙自开关可以视为云南近代化的开端,但西方工业文明对云南的冲击,直到滇越铁路通车之后才真正开始显现。

  今天的历史学家更能看清楚一百年前这条铁路的意义。滚滚而来的西方工业产品从世界各地运抵越南海防,再经滇越铁路运至昆明,进而向整个西南地区流淌。这其中,以铁路沿线地区收益最为直接。

  以昆明为例,火车通车前,昆明对外交通只有几条驿道,日用消费多为本省土特产品,不多的外来物品也局限于周边省份。通车之后,昆明市政建设、消费习惯、思想观念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化。一些闻所未闻的商品开始出现在昆明百姓的生活之中,罐头、香槟、咖啡、手表、缝纫机、化妆品开始被一些富户人家接受和消费;市区内开始出现许多西式或中西合璧的建筑,今天的云南大学会泽院便是当时法式建筑的代表;电话、电灯、自来水、汽车、自行车也陆续在这个城市里出现;社会上逐步流行起西式生活风尚,咖啡馆、酒吧、电影院成为市民的消费场所,新式学堂开始普及,女孩子也可以进入学校,接受新式教育。

  据粗略统计,自1910~1923年间,昆明市内新开张的酒店、洋行就达三四十家之多。而同一时期广州的洋行也仅有十余家,昆明声望之隆,“堪比香港”。

  作家艾芜在其《人生哲学的一课》中对此描述:“滇越铁路这条大动脉,不断地注射着法国血,英国血……把这原是村姑娘面孔的山国都市(昆明),出落成一个标致的摩登小姐了。”

  工业起步

  铁路通车之后,由于大量廉价棉纺品的倾销,使云南传统的耕织结合的家庭经济备受冲击,从而导致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分离。同时,大米、红糖、茶叶、火腿等土特产品出口数量的迅速上升,也改变着云南农业结构;为了适应进出口贸易,一些新兴经济实体如公司、公厂开始出现。与此相伴随,传统的商帮组织也开始为商会、新式会馆所代替,金融体系也由票号、钱庄升级为银行,金融资本开始渗入新兴的工业领域。传统的社会阶层也随之开始出现新的分化,民族企业家和新式知识分子逐渐成长起来。新式教育及新的思想观念开始在云南大地上广泛传播。

  在这个过程中,铁路沿线区域的城镇建设快速发展。以碧色寨为例,这个在清末只有几户人家居住的荒僻小村,在铁路开通后,成为交通枢纽。原由红河水道运输的货物均在此转运,结果在短短时间内让这个边远小村奇迹般地繁荣起来。在这仅有4平方公里的村落里,汇集了法、英、美、德、日、希腊、越南等不同国籍不同语言的人,公司、洋行、酒店、咖啡馆、邮局、税务局等纷纷设立,一时间,这里成为冒险家的乐园。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自秦汉以来便成为云南与外界主要交通运力的马帮,因受铁路冲击而迅速衰落。这激起了当地百姓的不满,在“阻洋修路”不成后,蒙自、个旧、石屏等地士绅商贾开始出资组建铁路公司,并修建了中国第一条主权最完整的民营铁路——个碧石铁路,这条长达117公里的铁路把滇南最富饶的几个城市连成一片,并在碧色寨与滇越铁路交汇。

  从1910~1923年间,云南先后兴建各类工厂55家,同1909年比,企业数量增加了3.7倍。这其中,包括在世界上享有“锡都”盛誉的个旧锡矿公司。同时,中国第一个水力发电站——昆明石龙坝水电站建成,其从欧洲进口的西门子发电机组便是通过滇越铁路运至昆明。发电厂运转后,昆明于1920年成立了自来水厂,从蒸汽时代步入了电力时代。

  中国的“敦刻尔克”

  1937年7月,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很快,中国半壁江山沦陷。在战争初期,滇越铁路一度成为西南大后方唯一联通海外的运输线,大量军用、工业生产、医药等物资靠此一线运入中国后方。

  昆明作为西南大后方云南省的省会,吸引了许多企业迁移至此,大量的资金、设备和人才通过滇越铁路进入昆明,不仅为中国的工业发展保存了力量,也有力地推动了昆明工业现代化的进程,从而一举奠定昆明现代工业的布局及发展基础。

  据国民政府经济部的统计,1940年昆明地区主要的工厂企业已达80个,内迁数量仅次于重庆和川中地区,厂矿工人也从战前的2000多人增加到3万多人。

  通过滇越铁路内迁的还有包括被称为“中国最好大学”的西南联大的师生。南京沦陷后,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长沙组成的临时大学经过反复研究,决定迁往云南昆明,之所以选择云南,而不是当时发出盛情邀请的广西、重庆,一是因为昆明地处西南,距前线较远,同时又可以远离陪都重庆,保持学术独立性;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滇越铁路的存在,学校可以借此与海外保持交通,便于采买图书和设备。

  1938年2月,临时大学的师生离开长沙,进入云南,大部分师生便是通过滇越铁路到达昆明,建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联大”的文法学院,也一度落脚在滇越铁路上蒙自城的歌胪士洋行、蒙自海关、周家住宅等处。

  一时间,当时中国最负盛名的作家学者大批云集昆明,使之成为抗战时期中国的文化堡垒。

  1940年,因日军侵入越南,为阻止日军沿滇越铁路入侵云南,国民政府下令炸断中越河口大桥,并拆除河口至碧色寨的铁轨。1946年,经中法双方交涉,法国将滇越铁路云南段主权和经营权移交给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中断十余年之久的滇越铁路经过修复,于1957年恢复通车,并运行至今。

  在滇越铁路建成通车的前30年间,它成为云南与外界交通的主要通道,不仅直接促进了云南地区的近代化进程,甚至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度成为中国的“敦刻尔克”,成为民族抗战的生命通道。

  可以说,没有滇越铁路,云南的近代史也许会是另一种进程。 ★

  (感谢吴宝璋、许新民、段琪对本文的学术支持)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