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I号”或为武装走私船 疑似火炮水底现身(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南澳I号”或为武装走私船 疑似火炮水底现身(2)
2010年05月02日 04:27 来源:广州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昨日,在“南天顺”的甲板上摆放着数十件打捞上来的文物,考古队员正在做简单的清洁工作。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本报独家揭秘

  铜板铜钱和铜炮 这是一艘什么船?

  “‘南澳Ⅰ号’很有可能是一艘武装商船”,昨日,孙键向记者透露,水下考古队员在对“南澳Ⅰ号”探摸和清淤时,已发现数量不止一件的类似铜炮、铜铳等物件。

  “南澳Ⅰ号”上面武装了火炮并不奇怪。孙键表示,虽然在商船上装配武器保护,西方确实先于古代中国,但在明朝郑和下西洋期间,船队就已经装配有火炮等火器,只是郑和船队是和平使者,人们往往注意郑和时期明朝造船的发达,而忽视了火炮的犀利。其实,在郑和之后,不少进行远洋贸易的民间商船也慢慢装配了武器,用以自卫和抵御海盗。

  在众多瓷器中,一块直径约60厘米、表面斑驳泛着铜锈的铜板引起记者的注意。“南澳Ⅰ号”考古现场文物组人员告诉记者,这样的铜材还发现很多。孙键也介绍,这些铜板是一摞摞堆积的,而考古现场还出水了为数不少的铜钱。“要不是走私,也是夹带,实际上从宋朝开始铜料已经实行了禁运,明朝万历年间更是如此。”

  “因为已经凝结在一起,目前还不能断定这些铜板是成品还是原料,但当时的海上贸易贩铜出海是有可观利润的。”孙键说,明朝时期实行的是银本位制度,银两可以兑换大量的铜钱,而这些铜钱在海外很多国家甚至是作为硬通货来使用,铜料在国内的价格远低于东南亚甚至印度洋一些国家。

  海上贸易者通过利差,可以贩运铜钱或铜材在海外换来更多的银两,赚取更高的利润。

  昨日本报曾报道,在此次新出水文物中,有名为“贴塑龙纹罐”的器物与南澳博物馆中鉴定为元朝出产的器物极为相似。现场水下考古人员告诉记者,他们认为这些酱釉的陶罐仍为明朝万历年间出品。孙键解释称,这一类型的器物事实上自宋元以来风格图案变化不大,明朝亦有类似陶器。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