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半年戏剧:戏剧已死?失望中翘首以待(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2010年上半年戏剧:戏剧已死?失望中翘首以待(2)
2010年05月12日 10:30 来源:人民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今年上半年上演的原创戏剧《饭局》。
首届“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首演剧目《赛纳河少女的面膜》。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经典、严肃戏剧凤毛麟角:缺少直指人心的好戏

  如果说娱乐舞台剧不能算是戏剧,那么,什么样的算是戏剧呢?“一,来源于生活而现在的创作者距离火热的生活太遥远;二,高于生活,要有思想,而不是叙述现实生活里的片段;三,有属于剧场的想象力,从结构到表现手段是都是戏剧的,不是小品的。”当我问起多年来坚持戏剧探索的郭郭这个问题,年轻的戏剧人给了我如上回答。戏剧,总归是要关于精神的。不过不知道时下拥有多数话语权与资源的诸多戏剧导演们,还有多少人仍有这内心的坚持。

  在中国戏剧充满探索精神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导演牟森认为戏剧是“近乎宗教的生活方式”,孟京辉认为戏剧是“站在人类最高处向人类心灵的最阴暗面宣战!”如今,我们听不到这种洋溢着理想主义光芒的宣言式定义,因为这早已不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时代。然而,依旧有人向往神圣的戏剧场,依旧有人需要在灯灭后却亮起来的舞台上远离尘嚣中的自己,依旧有人盼望走出剧场后,拥有的不仅是夜晚甘洌的空气,还有被涤荡后的内心世界。

  《陪我一起看电视》、《宝岛一村》、《饭局》,这几部是今年上半年北京戏剧市场里比较严肃的原创戏剧。因为台湾戏剧导演赖声川的品牌效应,更因为戏里说的“看电视”与我们电视大国的众多百姓息息相关而吸引了不少观众。全剧以将一台拟人化的电视机作为结构线索,通过这台电视机所看到的人间故事,讲述了时代变迁与百姓悲欢。与大多数娱乐的“段子式戏剧”相比,这部戏毕竟关注的是戏剧中最核心的“人”的命运。但从戏剧角度来看,这部作品毕竟仅仅是“讲述”,缺少因凝练而聚拢的力量,更多的依旧是小品的串联,这一点很让人失望。

  而由赖声川与王志忠合作推出的《宝岛一村》可以说是近来北京舞台上口碑最好的一部。一月的北京还是冬天。演出结束虽然已经是夜里11点多,但观众们几乎无人退场,久久的掌声,久久的伫立,上一次这种情形还是2005年以色列卡梅尔剧团在首都剧场演出《安魂曲》的时候。虽然这部戏不乏笑声,但其内核严肃厚重。通过三个家庭的经历,《宝岛一村》讲述了60年里台湾独特的眷村文化,刻画出了一代人经历的颠沛流离与浓浓乡愁,它抓住的是“人性与人情”。而这“人性与人情”人皆有之,于是观众们即使有时听不清台上的方言,却依旧被深深打动。

  今年4月在首都剧场登台的山西太原市话剧团《饭局》,以其关注现实的真诚给时下戏剧的媚俗风打了一针,让人尊敬,而它艺术表现力上的不足也因此更让人惋惜——难得在今天戏剧市场里,有人如此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如此有温度地体察普通人的沉浮,但却因为戏剧艺术上的失败而未能成功。《饭局》顾名思义,描述的是当代社会里“饭局”所承载的人际厚黑。一个老妈妈在“腊八”那天做好了腊八粥,等着儿女一起吃饭。儿女们则为了各自的生计与升级,张罗着各自的饭局,宴请自己眼下事业发展中的关键人物。

  据太原市话剧团团长介绍,做这样一部戏,灵感来自一则公益广告。她的介绍让我想到苏格兰国家剧院近年来最成功的作品《黑盾》(Black Watch)。一天早晨,苏格兰国家剧院艺术总监维姬·费朗斯通和往常一样,边喝茶边收听BBC广播,一条新闻触动了她:英国时任首相布莱尔决定在国内解散有着300多年光荣历史的苏格兰高地军团“黑盾”,引发大规模的老兵游行反对;与此同时,被派遣到阿富汗的“黑盾”士兵对此一无所知。这意味着当这群原本就被欺骗到战场上的黑盾士兵们即使能够再回到英国,将失去他们最珍视的“黑盾”身份。于是,维姬开始制作这一部关注这群士兵命运的戏剧。因为这部戏关注的是社会热点,而热点中的核心又是人的命运,《黑盾》一经上演不仅在英国掀起巨浪,引发社会讨论与相关纪录片的拍摄,而且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演出时,同样大获好评。

  《黑盾》的成功离不开它的戏剧手法与戏剧效果。继承苏格兰戏剧传统中贴近生活的精神,以及糅合新闻事件与历史资料、使用民谣歌唱、高地舞蹈等戏剧传统,这部戏在形式上很容易被英国观众接受。而我们的《饭局》,虽然同样可贵地关注普通人,但因剧本拖沓、导演没有戏剧节奏,让这部戏没有达到题材应该引发的观众共鸣。

  上半年比较出彩的改编戏剧则出自田沁鑫与孟京辉。他们对名作的改编,有一个共同之处,即,让名作走进当代,让改编剧作依然具有现实性。这一点,可以说是他们二人在今年上半年对戏剧做出的最大贡献了。如果说,同是今年上半年的《简·爱》与《堂·吉诃德》,是对原作的舞台解读,田沁鑫改编自张爱玲同名小说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孟京辉改编自意大利戏剧家达·里奥福的同名戏剧《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则是两人既努力尊重原作精神,又用当代性和现实性进行二度创作的实验。前者让几十年前佟振保的情感困境与欲望纠结在当代都市里延伸,又给出了原作所没有的温暖结局,引起现代男女的共鸣与会心的笑和泪;后者则和达里奥福一样,让舞台上的小人物拥有现实生活里所没有的话语权,用喜剧手法表现生活的不公与荒诞,不过他的人物不是数十年前的意大利人,而是今天的中国人。遗憾的是,在舞台表现上,孟京辉没有给人太多的惊喜。

  此外,最近有这样一部戏,它静悄悄地上演,但其中透露出的戏剧精神与象征意义却令人分外感佩,甚至让人期盼着它能继续壮大,为其他有戏剧理想的人提供榜样的力量。这部戏就是戏剧评论家童道明创作的《塞纳河少女的面膜》。从舞台形式上来说,这部戏是波兰戏剧家耶日格洛托夫斯所倡导的“贫困戏剧”:整个剧场里只有演员和观众。流行的多媒体、声光电、大布景都与它无关。然而,这丝毫不会折损这部戏的价值,尤其在媚俗的风气里。可以说,《面膜》是中国现当代戏剧史上第一部以中国知识分子为主人公的戏剧,童道明以这部戏完成了于是之曾经的夙愿。一代知识分子曾经历的折磨、冯至与季羡林之间半个世纪的君子之交、冯至对待死亡的态度、冯至的诗歌都在这部小小的戏中包容。“给我狭窄的心,一个大的宇宙!”散场后,有观众感叹剧中表现的这一代知识分子,从群体意义而言,早已消亡,而这部戏的出现多少让今天的人们,尤其年轻人得以了解,得以走近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与才情。

  “我想告诉大家,现在的戏剧不是只能有笑声;现在的戏剧有的依旧有文学性。”年过七旬的童道明,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一路见证、参与并推动了中国当代戏剧的发展。如今,改弦易张,出手创作戏剧,我或者可以理解为他不得不而为之。在众多拥有豪华营销的戏剧产品相比,这部《面膜》安静地绽放在夜里的蓬蒿剧场,鲜有人知;与能够得到投资商人青睐的都市戏剧相比,这部《面膜》无法邀请到知名的导表演团队,而不得不面对因为舞台表现力薄弱而造成的遗憾。我想,这份遗憾不仅仅是童道明的,更是我们戏剧的遗憾。

  戏剧园区陆续出现:有了平台聚拢人气,只待佳作

  近来戏剧领域的另一种潮流,就是一个个戏剧园区的规划。

  近来北京、上海两地,不约而同地以伦敦西区、日本涩谷为蓝本,开始在政府扶持下,探索建立中国自己的戏剧园区。不久前开始的“北京锣鼓巷戏剧艺术节”首次举办,将人们的目光牵引到拥有戏剧文化资源比较多的北京东城区。毕竟,在这里汇集着中央戏剧学院、国家话剧院等创作源头,拥有一流戏剧艺术资源,并且有中戏逸夫剧场、国话小剧场、蓬蒿剧场、方家胡同45号剧场等。北京市东城区区政府、区文委正在积极推动戏剧街区的形成。

  上海市静安区则已经在原有戏剧大道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上海现代戏剧谷。这一园区包括15个大中小戏剧演出剧院、5个戏剧创意工作室和上海戏剧学院、上海歌剧院等多个艺术机构,并邀请国内外演出机构进驻。戏剧谷能否达成其既定目标还未可知,但其毕竟迈出了政府扶持民间戏剧发展的可贵一步。更为令人期待的,是它将原本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里的戏剧人集结在一起,突出军团优势,结束散兵游勇,而且有专项资金补助戏剧演出,扶持新人新作。它的出现,是否会让北京的戏剧人心向往之呢?林兆华很多年前就设立了旨在扶持戏剧新人的“青年戏剧基金”,但无人问晓;中国国家话剧院可贵地推出“青年戏剧人PK营”,让黄盈、杨申等年轻戏剧人得以一展拳脚,但能否有资金持续这一项目,还未可知。而新人,正是戏剧未来的依托。

  今年下半年,中国戏剧界将迎来曹禺诞辰100周年。届时,以北京、天津为代表,国内将有一系列的纪念活动。除却上演《雷雨》、《原野》和圆桌论坛,在当下这个火热的时代里,我们能拿出什么样的、配得上这个时代的作品,献给曹禺呢?

  回望2010年上半年所观戏剧,我的答案似乎是沉默。

  人民网记者徐馨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