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军事变革及军事近代化为什么失败——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晚清军事变革及军事近代化为什么失败
2010年05月24日 10:48 来源:学习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满足于表面而不讲求实际战斗力,陶醉于形式而丧失清醒的判断,是晚清军事变革及中国军事近代化失败的重要原因。

  晚清军事变革及军事近代化为什么失败

  中国的军事近代化,起于晚清军事变革,也以晚清军事变革的失败而告终。

  在近代西方列强东侵的强烈撞击下,军事变革作为一种自然的因应,在自觉不自觉中逐渐兴起,其本质就是实现军事近代化,缩小乃至消除中国与西方军事上的差距,从而有效抗御列强的侵略,保障国家安全。1874年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论道:“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盖不变通则战守皆不足恃,而和亦不可久也。”确为精辟之见。

  以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为标志,晚清军事变革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甲午战前的第一阶段变革,随兴办洋务而起,因甲午战败而衰。主要内容包括推进陆军火器化;建立近代海军,加强海防;创办近代军事工业;革新军事教育等。1894年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晚清军事变革第一阶段30余年惨淡经营的成果毁于一旦,也标志着晚清军事变革步入了第二阶段。由于《马关条约》及其后《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背上了极其沉重的赔款负担,国家进一步衰败,已无力再投巨资建设海军,因此,这个阶段军事变革的重点集中在陆军,最主要的内容是编练新式陆军和发展陆军教育。第二阶段的军事变革,因中央集权不断削弱,各省各自为政,非但未能有效增强国家的整体军力,反而为清朝的覆亡挖掘了坟墓。

  百年之前晚清军事变革和中国军事近代化失败的原因何在呢?

  首先,需要从指导思想上进行反思。晚清军事变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有二:一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一是“中体西用”。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看到了近代西方军事上的强大源于技术上的先进,符合近代世界军事发展技术先导的大趋势。但这个思想又有严重的局限性,即没有看到西方军事的强大是由于军事技术、军事思想和军事制度的整体领先,更没有看到近代世界军事发展是以技术进步为先导带动军事思想和军事制度革新的总体发展。后来实际推动晚清军事变革的主要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都视林则徐和魏源为精神导师,都奉“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圭臬,这就使晚清军事变革一直缺乏整体的科学认识和正确路径,陷入了技术上对西方盲目照搬、亦步亦趋式的跟进模仿,始终没有形成军事技术、军事思想和军事制度全面发展、整体提升的局面。

  曾、李等人对“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推崇,还有一个深层的重要原因,就是传统士大夫维护“大统”和避免触犯“朝制”的心结,主要从技术或器用层面进行变革,最符合这样的需要。然而随着军事变革的推进,西方新事物(尽管主要是技术和器用方面的)不断输入,如何看待、处理、调谐这些新事物与“朝制”和“大统”的关系,仍使中国社会陷入了两难之中,在朝野引起了广泛争议。为此,张之洞于 1898年撰《劝学篇》,提出“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中体西用”论,实际上反映了自晚清军事变革兴起以来,统治集团一贯的主导思想,即把学习和引进西方新事物,限制在具体应用的层面,不触动“朝制”、“大统”这个根本。甲午战争后,尽管一些有识者也分析指出,甲午之败“非患兵少,而患在不精;非患兵弱,而患在无术;其尤足患者,在于军制冗杂,事权分歧,纪律废弛”,“虽由调度无方,实亦军制之未善”。但“中体西用”论继续框定了甲午战争后第二阶段军事变革的基本取向,只不过在前一阶段严重滞后的军制革新方面被迫迈出了有限步伐,表现为在具体部队的组训上,仿照西方军队的编制、训练方式,编练新式陆军,而在根本的军队领导、指挥体制上,仍沿袭旧制,近代化的参谋、管理机构建设逡巡迟缓;在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上,也仍然毫无创新,只是机械地照抄照搬西方的操典和战术教程,没有自己灵活、独特的战略战术;由于基本放弃了重建海军,国防方针更趋消极、狭隘。由此可见,指导思想的局限,正确方向和科学路径的缺失,使晚清军事变革不可能成为先进的军事变革。

  其次,有必要对晚清军事变革的组织领导进行分析。综观晚清军事变革过程,基本上是外促内,下促上:来自外部的侵略不断刺激起内部的变革需求,一些身处一线、较有战略眼光的方面要员(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因时局急需,从局部先行着手,日益昏聩的中央则通常被动接受,最终迫于形势逐渐予以认可,或给予肯定。因此,晚清军事变革始终缺乏强有力的统一领导。通常的情况是上无规划统筹,下面各自为政,各行其是。湘系、淮系,南洋、北洋,各路诸侯,各搞一摊,互不协调,甚至各谋利益,互相掣肘。在此过程中还不断受到强大保守势力的攻讦和阻挠,以致反反复复。这使得军事变革步履艰难,进程曲折,整体性差,事倍而功半,辛辛苦苦搞了几十年,经不起甲午一战。甲午战争后,国势进一步衰败,中央集权进一步削弱,各省各自为政,纷纷借编练新军蓄资本、立山头,则为后来的北洋军阀分裂混战埋下了祸根。这说明,没有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就没有成功的军事变革。

  再次,有必要对晚清军事变革的实效进行检视。甲午战争的惨败,使晚清军事变革最辉煌的成果——北洋水师毁于一旦,这是中国军事近代化历程中最令人痛心的大挫折。30多年的经营,为什么结果这么差?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晚清军事变革没有正确的方向、科学的路径和强有力的领导,步伐缓慢,军队近代化程度低,战力依然疲弱。虽然引进了不少西方的近代武器装备,但国防工业极其孱弱,始终未摆脱对外国的严重依赖,难以为陆、海军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和装备保障。特别是由于清廷固守腐朽没落的“朝制”,使得军队组织体制的改进甚微,没有一支统一的国防军,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指挥系统和适应近代战争需要的参谋部,军队维持着旧的勇营编制。即使是新建的海军,官制也完全按旧军制,而且具有浓厚的私属性和严重的派系,南、北洋舰队无法统一调动指挥。直到甲午战争爆发,清军基本上还是拿着一些新武器的旧式军队,有的甚至仍处于冷兵器与火器并用阶段,未能形成真正的、足以与列强抗衡的近代化战斗力。

  最后,军事文化中严重的形式主义风气,使清朝最终吃了大亏。晚清军事近代化本来成效有限,刚刚学到一些西方的皮毛,以北洋水师为例,从1874年开始组建到1888年宣告成军,不过十几年,未经实战锤炼,虽然购买、仿造了一批铁甲战舰,列起阵来蔚然壮观,操演起来燃烟放炮像模像样,但作为一个缺乏海洋意识的传统大陆国家,作为一支没有近代化海战经验的新建海军,实际还谈不上有多强的海上战斗力。而在甲午战前,许多军政大员,特别是一言九鼎的慈禧,却已自鸣得意,真以为北洋舰队“亚洲第一”。满足于表面而不讲求实际战斗力,陶醉于形式而丧失清醒的判断,是北洋舰队一战而亡的重要原因,也是晚清军事变革及中国军事近代化失败的重要原因。

  百年回首,世事沧桑。晚清军事变革和中国的军事近代化虽然没有成功,但其失败的教训,仍可以为中国的军事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作者:钟少异 高炜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