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数字媒体有助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拥抱数字媒体有助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2010年05月24日 14:57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景观社会”是法国哲学家居伊·德波描述当代世界的一个创新性概念。德波的同名著作《景观社会》(原著1967年,王昭凤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享有“当代资本论”的美誉。作者的核心观点是“世界已经被拍摄”,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已进入影像物品生产与物品影像消费为主的景观社会。所谓“景观”(spectacles,也有人译作“奇观”),即以影像为中介的各种复杂社会关系,影像化社会生活的商品殖民化趋向更为彻底,因此,与马克思批判的商品社会相比,这是一种役人于无形的更加异化的社会。在德波看来,费尔巴哈所批判的那个“符号胜于物体,副本胜于原本,幻想胜于现实”已成为景观社会的深层本质。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的庞大堆聚。直接存在的一切全部转化为一个表象。影像化景观业已成为当代社会存在的主导性本质。

  从一定意义上讲,景观社会是视觉需求急速膨胀的结果,正如一位网友指出的:“今天的大众整天被各种各样的视觉刺激包围着——电影、电视、灯箱、招贴、橱窗、装潢、商品外观设计、商品包装、杂志插图、书籍封面等。可以说,除了传统的视觉享受之外,连我们的味觉、嗅觉、触觉、听觉、感情、思想、好奇心和性欲,也越来越视觉化乃至被视觉替代了。”在这种语境下,视觉的重要性被强调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视觉文化风生水起,读图时代悄然来临,语言文字创建的理性王国依稀现出日薄西山的迹象。在德波看来,语言是抽象思维的外壳,天生不能做到具象;影像能够复制事物的表象。尽管影像不能像语言那样直接自由地表现思维,且不得不依赖于被摄物体,但影像文化现在正在对语言文化发动强有力的冲击,这种冲击的目的就是要夺回语言占领的本该属于影像文化的领域。

  在德波提出“景观社会”近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终于有人开始认真思考以图像取代文字的问题了。最近,美国人帕特里克发表于《未来学家》的一篇题为《后文学时代的到来》的文章在网上流传开来,作者的观点与部分中国学者关于网络文学的意见不谋而合。特别是作者在讨论“超级电脑是否会让我们变傻”这一问题时所提出的某些观点,可谓“于我心有戚戚焉。”“书面文字在既能说话又无所不知的掌中电脑面前能否继续生存呢?很多设计21世纪超级电脑系统的研究人员认为,书面文字未来生存空间很小。人们会屈服于电脑系统升级和技术进步带来的方便,把庆祝书面文字的消亡作为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一步。”想象一下“文字的消亡”是一个多么决绝的说法。当中国学术界正在忙于清算“文学终结”“艺术终结”“哲学终结”“科学终结”等技术至上主义的流毒之时,“文字消亡说”的提出无异于釜底抽薪,直接将沸沸扬扬的“终结论”之争引向更彻底的技术决定论的后形而上学的迷雾之中。

  我们还清楚地记得,10年前,当美国学者希利斯·米勒论及“文学的消亡”时,中国学界的文论家们立刻炸了锅,一场关于“文学终结论”的讨论在文学理论与批评界迅速蔓延开来,一时间,开坛必说“终结论”几乎成了中国学者“说文解艺”的基本套路。不久以后,《文学死了吗?》(希利斯·米勒)、《文学会消亡吗》(杜书瀛)、《纯文学不死》(陈晓明)等著作纷纷问世,让人面对似乎已日暮途穷的中国当代文论时,愈发茫然不知所措。莫非一个“告别诗书”的“后文学时代”真的来临了吗?假如“文字终结”确已为时不远,书面文学又岂能逃脱陪葬的命运?随着景观社会的全球化展开,文学走向终结是否已真的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

  按照“职业书生”的惯性思维,文字自然是不可能消亡的,“文学不死”似乎毋庸置疑。我们这些文字文明的受惠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理解何等丰富多彩,如果离开了文字编织的文本这一基本平台,人类岂不和鱼虫鸟兽没有分别?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人类承受文字的迷惑与困扰的程度也同样是无限深重且没有尽头的,以致常常有人会情不自禁地羡慕起那些不为文字所累的飞禽走兽来。正是从这个角度,帕特里克预言:未来一代把文字的消亡看做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一步。人类一旦抛弃文字这个日益沉重的千年朽拐,文明的脚步是变得格外轻松或者正好相反?这样的猜测究竟是先知的预言还是荒谬的幻想,这显然只有将来的现实生活才能做出合理的评判。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帕特里克在描述“后文学时代的到来”时的态度是相当暧昧的。他在提及庆祝“文字的消亡”的说法以后,又有点犹豫不决地自问:“我们有责任为子孙后代验证,数字媒体的出现是否令人类的交流方式变得更聪明、更有说服力和更有建设性,即便在一个技术强大的年代,拥抱数字媒体和放弃阅读能力是否更有助于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呢?”

  尽管我们深感文字消亡是一种匪夷所思的想法,但在景观社会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面前,对文字和文学永世长存的信心似乎渐渐动摇了起来。我甚至开始对技术至上主义的“后文学”理论放弃了批判立场,并倾向于相信这样一个令人无法相信的论断——人类总有一天会像今人庆幸自己没有生活在结绳记事的年代一样,庆幸自已没有生活在文字阅读的时代。    

    王子鸢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