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收藏需“防假”鹦鹉嘴龙化石居然散了架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化石收藏需“防假”鹦鹉嘴龙化石居然散了架
2010年05月25日 15:09 来源: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裂齿鱼化石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七八岁孩子爱上化石

  刚刚过去的“国际博物馆日”,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举行的化石鉴赏会吸引了众多民间化石收藏者,“之前就接触过一些化石藏家,我们因此萌发了成立俱乐部的念头,让大家一起交流收藏经验、提高鉴赏水平。”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馆长冯伟民介绍,自3月6日成立以来,俱乐部已有100多名成员,最小的只有七八岁,还在读一年级。俱乐部除开展讲座、展览、鉴赏外,还组织了3次野外考察,普及化石知识。

  “两次在汤山,一次在句容东昌镇。”叶霄煜告诉记者,化石收藏门槛较高,需要专业背景,如今在专家指导下,他对汤山、巢湖、句容等地地质层也“略知一二”。

  另一位藏家曹阳给记者展示了他的最新收获——几枚裂齿鱼化石。化石包在“结核石”中,外表看和普通石头没两样,但用地质锤剖开“结核石”,会发现里面有一层“薄薄的夹心饼干状”裂齿鱼化石,非常精美,“裂齿鱼是鳕鱼的一种,距今约2亿年。”他说。

  大自然也会“作假”

  “化石也有假。”从小酷爱奇石的曹阳,收藏鱼类、贝类、珊瑚等百余件化石。有次他看到一种“花树化石”——岩石上有清晰的植物花纹,“不过经专家辨认,这并非化石,因为缺乏植物应有的结构,‘花纹’是矿物质沉积岩印上去的。”

  记者了解到,和大自然开的“玩笑”相比,古玩奇石市场上真假难辨的化石则让藏家窝心不已。林先生在各地古玩市场买回的蜻蜓化石、鹦鹉嘴龙化石等几十枚,多数是假的,“鹦鹉嘴龙化石后来居然散了架,原来是粘上去的!”

  古玩鉴定家周道祥告诉记者,其实早在明清时期,人们就根据化石采集片块状大小,制成印泥盒、砚台、镇纸、插屏和花盆等造型的文房用具及工艺品,尤其作为文房办公用具的印泥盒、私人印章等,具有印泥色泽保鲜、避邪祛灾等功效。这些年随着民间化石收藏热的兴起,珍品化石价格连番暴涨,造假也日益猖獗。他就见到过多种假化石,“有的是普通化石经人为雕刻,冒称‘始祖鸟’或珍贵鱼类;还有把不同化石移花接木拼凑成新造型。”

  民间收藏成科研有效补充

  “可别小看民间收藏的化石,有时会对科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冯伟民告诉记者,“鸟起源于恐龙”的假说,就是从辽宁一位农民收藏的龙鸟化石研究而来的,“还在国际上掀起了一阵研究热潮。”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举办了4届化石鉴赏活动,冯伟民感觉市民收藏热情一年比一年高。今年鉴赏宝物中,让他印象最深的是雨花石化石。“有位藏家带来多枚雨花石,里面有珊瑚等化石,很奇特。”冯伟民说,雨花石化石不仅极富观赏和收藏价值,对研究长江河流发育也有重要意义。

  冯伟民告诉记者,投资收藏古生物化石,在国外已风行几百年,而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的收藏爱好者多数是地矿工作者,民间收藏还属小众。“化石资源太丰富了,收藏、拥有并不是目的,关键是通过考察、学习,去了解化石知识、品味化石文化,感受时间积淀所带来的美感。”冯伟民说。

  本报记者 王海妮 实习生 窦笛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