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自制剧能否成气候?是“粗制滥造”代名词?——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网络自制剧能否成气候?是“粗制滥造”代名词?
2010年06月01日 14:03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独家首播剧的网络版权价格,已从原来每集1万元涨至每集数万元,被业内自嘲为“涨得比房价快”,无奈之下视频网站另谋出路

  当土豆网创始人及CEO王微宣布,他们投拍的第一部网络自制剧《欢迎爱光临》将参展6月7日开幕的第16届上海电视节,很多记者一时间还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不过,这一新闻很快就得到了第16届上海电视节组委会的证实。据相关人员称,和传统影视公司相对低调的表现相比,今年电视节最大亮点就是网络自制剧大抢风头,目前主要展台都被网络“预订”一空,仅土豆网订下的展位就已超过100个。王微放言将打造“优质的打动人心”的网络剧,希望它有机会从视频走向荧屏甚至走向国际,而且这个作品后面可以承载各式各样的商业元素以及更多的可能性。

  如此信心和决心,真的能在竞争激烈的影视市场,为几乎是“粗制滥造”的代名词的网络剧争得一杯羹吗?

  “制播合一”的新模式近年来在各大卫视风行,而视频网站现在的竞争同样是内容制胜。此前,日剧美剧在视频网站限播后,视频网站曾将目光锁定在热门的影视剧上,不惜花重金购买其与首播电视台同步播出的版权。不过,在各大卫视激烈的黄金剧争夺战中,网络版权价格也在一路疯涨。据土豆网透露,新版《三国》的网络版权已涨到15万元一集,《手机》更是高达20万元一集,视频网站的生存与盈利模式再度面临重大考验。

  某视频网站公关部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当下独家首播剧的网络版权价格,已从原来每集1万元涨至每集数万元,尤其是去年下半年,网络版权价格呈几何级数增长,被业内自嘲为“涨得比房价快”,无奈之下视频网站另谋出路。

  为占有独家资源,效仿各大卫视投拍自制剧,渐成网站潮流。

  一个名为“橙色盒子”的网络自制剧计划以及“6号仓库”网络人才储备计划近日在京宣布启动。土豆网将率先从单纯的视频内容平台供应商,转型成为“平台提供商+内容出品方”的双重角色,正式拉开视频网站进军影视内容制作领域的序幕。

  网络自制剧的目标受众,是每天在网上摸爬滚打的年轻一族。随着网络视频业务的风生水起,视频网站近两年成了人们观看电视剧的新平台。目前在互联网上流传的电视剧内容大概有5万部剧集,已经在互联网上形成了一个大规模电视剧库。但电视媒体由于其本身属性和播放模式的局限,无法做到“有求必应”,而这正是网络视频媒体之所长。

  台湾著名制作人苏丽媚称,现在网民的群体集中在年轻人,他们平时生活忙碌几乎没有时间看电视,而且电视媒体上播出的剧集相对比较成熟也有局限,并不适合年轻人的口味。而相较之下网络剧更年轻化。

  相关统计数字表明,中国网民目前已达4.04亿,其中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到了2.4亿。伴随着网民的迅速增长,“Made for Internet”和“用户创造内容”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视频网站刚开始盛行时,网络剧出于成本上的考量,在演员阵容、导演、美术等制作班底的选择上都有很大局限,“网络=粗制滥造”的说法已经深入人心。而这次,土豆网计划今年斥资千万启动三大系列网络剧,题材选择、角色定位等都以“网民的喜好”为出发点。开篇提及的那部偶像剧,其号称50万元一集的制作费已和传统电视剧不相上下,而之后悬疑系列剧的投入据称将达到70万元一集。“有钱不一定能出好东西,但是没有钱,出好东西的机率就非常低了。”王微说。

  过去,很多人觉得拍网络视频的全是“业余范儿”,而如今,许多“拍客”都是骨灰级电影发烧友,甚至是专业科班出身。此次土豆网尝试“制播合一”的新模式,而自制网络剧所需的创意和制作人才都将通过“6号仓库”中国网络人才储备计划进行招募。此外,中影集团也与土豆网于近期签订“青年导演电影制片计划”协议,承诺从“土豆”拍客中选拔人才并提供从资金到剧本的全面帮助。

  在著名导演尤小刚看来,网络剧要成功最重要的是剧本,故事讲得要能紧紧抓住网友的心,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另外就是要把握好题材的度,因为和荧屏播放的电视剧一样,网络剧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也离不开政策的干预和调控。

  “现在许多视频网站会投资去出品一些影视剧,但还没有一家真正能够自己参与制作。”苏丽媚表示,土豆网在做的事,是走香港TVB运作模式,从培养人才到制作节目再到在自己的平台上播出,这样的模式能够节省很大的人力成本。把这模式很好运作下去,既是视频网站的发展方向,也是未来电视台的发展方向。

  不过对于网络剧的未来,张纪中版《西游记》制作人马中骏并不看好,在他听说土豆网这一计划的时候心里就认定土豆会成为“先烈”。

  由视频网站制作并自主播出的网络剧,并且以影视剧的标准来打造,这对于整个视频网站行业来说都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历史上凡是先行者,总逃不脱两个下场,“先驱”或“先烈”。但王微表示,结果可能过5年才能见分晓。

  本报记者 吴晓东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