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类书籍为什么火爆?因为医疗费用太昂贵?——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养生类书籍为什么火爆?因为医疗费用太昂贵?
2010年06月04日 09:45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当你生病了,《看中医还是看西医》?医生开了方,《是药,是水,还是毒》?你可千万要小心,《别让医生骗了你》,《是药三分毒啊》!所以《求医不如求己》,马悦凌既然教了大家《不生病的智慧》,何不《做自己的医生》?手捧《改变自己一生的健康计划》,一边翻一边畅想《无毒一身轻》,《百病自疗不用药》!

  以上是一段文字游戏,连缀起了近年来热销的养生保健类图书的一串抢眼书名。短短几年里,这类书已从畅销书榜单里的“新贵”变成了“常客”。

  从敲胆经、拍手到吃绿豆,养生专家的偏方掀起一波波高潮

  2005年7月28日,《中国青年报》刊出报道,披露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课题组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这个研究报告,最引人注目的是其一个结论 “我国医改基本不成功”。而此后不久,新华社又公开发表了卫生部长高强7月1日在形势报告会上所做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专题报告的全文。这个报告也称此前的医改问题多多,不能算成功。

  过去5年,医和药变成了民意呛声的焦点。医疗卫生市场过度市场化,导致“看病难”和“看病贵”。本来是治病救人的医院变成了为钱谋的不道德渊薮;相对应的,药价虚升到不可思议的天价地步。药企、中介、医院,诸环节层层加价、互为表里,把患者当成谋取高利的冤大头。

  与此同时,养生类书籍也开始火爆销售于图书市场。这一波养生书热肇始于2005年出版的《改变一生的饮食计划》,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著名营养学家吉莲麦克凯斯医生,她曾被评为“英国最佳营养学家”和“英国食品学权威”。同中国同行一样,在著书之余她也经常上电视担任健康顾问。《改变一生的饮食计划》就是根据她在BBC主持的一档同名节目改编。

  2006年,《人体使用手册》出现在图书市场上,该书将养生书的热度一下子带了起来。《人体使用手册》的内容最初流行于台湾网络,被网友称之为“网民养生宝典”。该书的作者吴清忠,台湾人,并非学医出身,原本在跨国公司担任高层人员,因个人疾病接触中医,后辞职专门研究医学。之后译林出版社出版了一本“跟风”之书《YOU:身体使用手册》,该书的作者迈克尔罗伊森是美国纽约大学药学与麻醉学教授,防衰老专家。在此期间,很多出版社都曾涉足养生书出版领域,比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台湾食疗专家欧阳英的《生机饮食之排毒大全》等。

  这一波养生书热的转折点是中里巴人的出现,他在2007年初出版的《求医不如求己》之后陆续出版了数本“求医不如求己”系列。《求医不如求己》首先出现在互联网,然后为书商相中出版。该书对中里巴人的介绍包装与对张悟本的包装没什么两样,张悟本法宝是吃绿豆、生茄子,中里巴人秘笈就是推腹,跪着走路,敲胆经。中里巴人出名于互联网,出书之后,书商带着中里巴人在各地做宣传,出席各类讲演和电视节目。“求医不如求己”系列至今依然是畅销书,而中里巴人红了之后,用出版界自己的话说“天下就乱”了。作者要会说,而且要说得“语不惊人死不休”,成了对养生书作者的额外重要要求。

  在中里巴人之后是曲黎敏,她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曲黎敏被出版社相中是因为山东教育电视台,该电视台有个类似《百家讲坛》一样的栏目,在网上,曲黎敏也被戏称为于丹式的“中医超女”。

  几乎同时,“邻家老奶奶”杨奕也因为会看掌纹和在《手到病自除》提倡拍手疗法而得到一批人的蜂拥追随。“生吃泥鳅”则是马悦凌提出来的,出版了畅销书《不生病的智慧》的马悦凌毕业于南京第二卫生学校,曾是一位被辞退的实习护士。她的出名同样是电视,1996年就开始在江苏电视台一档医疗保健节目做主持。

  而今年新年伊始,一本《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上架。于是,史上最牛的养生书诞生了。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这本书卖了近300万册并且一直傲居图书畅销榜榜首。更为夸张的是,因为张大师最为推崇的食疗“吉祥三宝”是 “绿豆、白萝卜和长茄子”,甚至宣称“绿豆汤能治百病”,就连糖尿病、癌症都可以通过食疗治愈而使得市场上绿豆价格疯涨。

  这一时期还有后来出了事情受到法律制裁的林光常和刘太医,两人走的是“歪门邪道”,林光常教人吃地瓜,刘太医是不吃调料,两人都采用了捏造专家身份、吹嘘自己的医学水平等欺诈手法误导患者购买产品。

  最近推出了曲黎敏、武国忠等养生明星新书的著名出版人沈浩波告诉记者:“据我们统计,目前市场上正在销售的养生书有6000余种,其中中医养生书约3000种。”

  养生类书籍为什么会如此火爆?武汉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的一位教授对记者说:“当有人告诉你,你用他指导的方法喝水、吃饭,就可以不用看病,甚至生了病照他的方法也可以治好,这样的图书还怕卖不动吗?”这位教授告诉记者,美国在1960年之后开始注重养生,中国则在21世纪起才以一种近乎疯狂的状态来“膜拜”养生。在解决温饱问题后,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必然更加强烈。

  而杭州庆春购书中心的朱亚红经理则认为,热销的养生保健书,如《求医不如求己》和《不生病的智慧》,包括《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这种书名都抓住了读者两点心理,“一点是在医院里鲜能感觉到的亲切感,一点是不去医院就能自己把病治好的可操作性。”

  具体来说,看病贵、看病难、生存环境恶劣以及有关部门视若无睹恐怕才是主要原因。“当就诊号和专家号可以被黄牛倒卖,当出厂价15元的芦笋片可以卖到230元,当小康之家可能因病一夜致贫,当地沟油、三聚氰胺的魔影挥之不去,我们还不如去自学‘不生病的智慧’,只能迷信‘求医不如求己’。”朱亚红说,“养生明星”们传授的养生方法因其低成本、低风险且日常生活化而对普通读者颇具诱惑性。

  网评人朱云对养生热的社会原因一针见血:我国医疗改革仍然艰难行进,医疗费用仍然昂贵,迫使很多人比起依赖医生或医院,更加倾向或不得不迷信食疗或那些神奇疗法。“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医疗保障水平并不完善,看病难、看病贵还没有根本解决,“养生热”正是因为有太多人渴望通过少花钱实现健康。”

  本报记者 王湛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