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灰皮书"?曾经的"毒草"培养一代"精神贵族"——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何谓"灰皮书"?曾经的"毒草"培养一代"精神贵族"
2010年06月07日 11:33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何谓“灰皮书”?其历史真貌是什么

  郭汾阳(浙江大学教授):“灰皮书”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才开始有的中国现代出版史上的一种特殊产物,它的出现直接是为了配合当时的“反修”斗争,即为了“中苏大论战”的需要,当时中宣部指示若干出版机构组织翻译出版一批仅供“内部发行”的政治和文艺的读物(即所谓“灰皮书”,文艺类的也有人称为“黄皮书”),其中主要是当时被称为“新老修正主义者和机会主义者”的著作,以及反映“修正主义思潮”的外国文学作品(特别是苏联的作品,即“鼓吹‘人性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文学作品等),作为“反面材料”和“毒草”,“供内部参考”和“供批判之用”。由于发行范围极窄,控制很严,普通人很难看到,其阅读对象也主要是高层领导干部和学术理论界的人物,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书籍渐渐被人所知,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热门读物,特别是在求知欲强烈的青年中形成了广泛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它培养了一代“精神贵族”。

  康生说,“坏书”用一种颜色纸做封面,人们一看就知道是坏书了

  郑异凡(中央编译局研究员):“灰皮书”的编译、出版,是根据中央领导的指示,由当时主管宣传工作的康生具体负责。1960年底,中宣部常务副部长许立群兼任中央编译局局长,中宣部理论宣传处处长王惠德兼任副局长。从那时候起,中央编译局的工作就和中央,特别是中宣部的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深深地卷入到中苏论战当中。

  我们编译“灰皮书”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根据我们的推荐,人民出版社组织翻译出版了一批“老修正主义、机会主义分子”著作的单行本,如考茨基的《社会民主主义对抗共产主义》、《陷于绝境的布尔什维主义》,伯恩施坦的《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鲍威尔的《布尔什维主义还是社会民主主义》,托洛茨基的《俄国局势真相》、《被背叛的革命》、《斯大林评传》、《苏联的发展问题》等。这些书有的是由我们翻译的,有的是由人民出版社找人翻译的。这些书统称为“灰皮书”,据说其名称和发行办法是康生提出的。康生说,这些“坏书”用一种颜色纸做封面,人们一看就知道是坏书了。

  郭汾阳:“灰皮书”对应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两党之间的分歧和破裂,作为标志,则是1956年“苏共”的“二十大”。毛泽东在翌年的《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长时间以来,人们对于教条主义作过很多批判。这是应该的。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对于修正主义的批判。……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这就是修正主义。修正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思想。修正主义者抹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抹杀无产阶级专政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区别。他们所主张的,在实际上并不是社会主义路线,而是资本主义路线。在现在的情况下,修正主义是比教条主义更有害的东西。我们现在思想战线上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开展对于修正主义的批判。”于是这才有了“灰皮书”。此后,随着中苏矛盾和分歧越来越尖锐,为了配合“反修”斗争,“灰皮书”大量出版,围绕关于时代的特征、帝国主义的性质、和平共处、和平演变等一系列问题,致力于批判南斯拉夫的铁托以及苏共赫鲁晓夫等的“修正主义”,包括欧洲的陶里亚蒂、多列士等,甚至上溯到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以及托洛茨基等。但“灰皮书”的出版和这种政治态势是怎样的一种互动?它与“反修领导小组”在酝酿和苏共的大论战中是怎样的关系?对此,我们至今不甚了然。

  “灰皮书”是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它为封闭状态中的人们打开了一个了解外部世界的小小窗口

  郭汾阳:“灰皮书”陆续出版了近20年,这20年中间我们所经历的变化和震撼无疑是异常剧烈的,特别是在人们的思想和精神方面,“灰皮书”在这中间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至今仍然很难给予准确的估计。换言之,这些书籍的出版,其目的是为了“反修”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然而历史的吊诡是究竟什么是“修正主义”,以及怎样才是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这是历史留下的沉重的话题。当然,客观上,“灰皮书”的出现毕竟是人类在争取“读书无禁区”的道路上值得庆幸的事,当年它为封闭状态中的人们打开了一个了解外部世界的小小窗口,而更加始料不及的是它曾影响了好几代的青年,启蒙了许多渴求“新知”的知识青年,如当时在北京,就有一个以赵一凡为中心的传阅圈子。至于它所涉及的异端思想,如政治和经济体制的改革、人学和哲学新潮、文学启蒙,等等,不仅后来直接催生了如朦胧诗派和星星画展等文艺流派的出现,更间接地为中国后来的改革开放传达和释放了某种程度的信息和心理预期。因此,它在中国现代出版史上具有极为特殊的意义。

  郑异凡:岁月流逝,“文化大革命”后,“灰皮书”从“反面材料”变成了研究国际共运史和国际政治的必读书,不仅推动了国内国际共运史和国际政治的研究,而且对提高我国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产生了积极影响。“灰皮书”的出版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也带有历史的局限性。

  国史研究的一个空白

  郭汾阳:“灰皮书”既然有着值得重新认识的价值,因而成为现在人们深入研究历史时的一个新鲜话题,它曾搅起一个持续的“回忆热”,众多过来人对它进行了充满情感的回眸,花城出版社还出版了沈展云所著的《灰皮书,黄皮书》,不过,相比较民间的研究,与之相关的官方研究以及相关档案和回忆等依然阙如(曾任人民出版社总编辑的张惠卿、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的孙绳武、出版家沈昌文、翻译家草婴等有片断的回忆,可惜当事人陆定一、胡乔木、胡绳、陈原、王子野、包之静、曾彦修等未及留下回忆)。这些“灰皮书”出版之后,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无疑,这是我们国史研究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口,虽然目前它还是一个空白。

  “灰皮书”留下的一个理论话题

  郭汾阳:关于“灰皮书”,还留下了一个话题:当年为了批判以赫鲁晓夫为代表的“现代修正主义”,由此上溯到其源头的以伯恩施坦、考茨基为代表的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所谓“老修正主义”),因此出版了一批包括蒲鲁东、拉萨尔、巴枯宁、伯恩施坦、考茨基、福尔马尔、阿德勒、鲍威尔、希法亭、饶勒斯、米勒兰、王德威尔得、普列汉诺夫、托洛茨基、布哈林、季诺维也夫等的著作,那么,如今应该怎样看待这些著作?从“原生态马克思主义”到“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主义分化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东方马克思主义”、从社会主义运动分化为“社会民主主义”和“革命共产主义”,应该如何来认识?邓小平早在1956年就在《马列主义要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讲话中指出:“在普遍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个问题上,我们党过去吃过许多亏”,特别是“教条主义,就是只知道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不从具体情况出发来运用,它使我国的革命遭受过失败和挫折。”后来果不其然。至于当年我们所热衷于批判的,如认为南斯拉夫实行工人自治、搞市场经济和自由竞争、发展私人企业和引进外资、农村实行自由贸易、容许发展个体经济等,通过“灰皮书”,以为都是灰蒙蒙的城乡资本主义泛滥复辟的典型事例,如今已不言自明。由此可见,“灰皮书”等的出版,是理论和实践双重错误的产物,但错误之中包含着十分复杂的信息,其中甚至也不乏真金的闪铄,比如所谓“灰皮书”的“灰色”性质,后来邓小平于1980年在《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问》中说:“资本主义要比封建主义优越。有些东西并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的。”关于第二国际等等,邓小平则在1980年在《处理兄弟党关系的一条重要原则》的谈话中指出:“欧洲共产主义是对还是错,也不应该由别人来判断,不应该由别人写文章来肯定或者否定,而只能由那里的党、那里的人民,归根到底由他们的实践做出回答。人家根据自己的情况去进行探索,这不能指责。即使错了,也要由他们自己总结经验,重新探索嘛!”邓小平还在1989年会见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时说:“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回过头来看,双方都讲了许多空话。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我以为,这也是对“灰皮书”出版现象最好的一种诠释。

  郑异凡 郭汾阳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