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清华竹简”:其价值怎么估计也不算高——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品读“清华竹简”:其价值怎么估计也不算高
2010年06月07日 14:18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品读“清华竹简”

  2008年夏季,清华大学获赠一批战国竹简。经一年多的抢救、整理、辨析,这批战国竹简的原貌,渐渐浮出水面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赵兰英

  年轻的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和保护中心博士后陈颖飞,满脸幸福,自豪地对记者说:“我们非常幸运。2000年前,孟子、庄子读的书,我们读到了。”2008年夏季,清华大学获得了一位校友捐赠的战国竹简。经一年多的抢救、整理、辨析,这批战国竹简的原貌,渐渐浮出水面:它们系公元前305年前后30年间的书籍!这个发现,震动了整个学术文化界。

  “其价值怎么估计也不算高”

  延续了5000年的中华文明,书籍是重要链条。甲骨、钟鼎、竹简、帛书、纸张;简策、卷轴、册叶、线装、精装;石刻、手抄、雕版、活字、电子……中华民族拥有书籍至少已经3600年了。竹简是战国至汉代通行的书写材料。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焚书坑儒。因此,秦代以前的竹简,基本被毁。

  在秦代以来的漫长历史上,关于竹简尤其是战国竹简的发现,为数不多。最早的一次是在汉景帝年间,鲁共王在孔子旧宅的壁墙中发现了一批竹简,为战国时期文人所抄写的儒家经典,有《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等。但是,这些书的内容与当时流传的本子有些不同。对这批书的真伪,历代学者有不同意见。

  竹简的第二次重大发现是在西晋武帝年间。河南汲县一位盗墓者在魏襄王的墓中发现了10万多根竹简。这批竹简为古体字,经过西晋文学家荀(曰字下面加助字)、束皙、和峤等人的考订,将古体字转为当时的楷书,整理出《竹书纪年》《易经》《国语》《穆天子传》等16部书,共75卷。

  然而,无情的历史风尘,淹没了这些珍贵典籍。今天,这些竹书荡然无存,许多连传抄本也没有。

  1952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五里牌楚国墓中发现几根战国竹简,1957年又在河南信阳楚墓中发现了一批。但是,这些竹简断的断、烂的烂,无法辨清全部内容,数量也很少。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一号墓出土800余支楚国竹简,震动全国学术考古界。郭店一号墓位于纪山楚墓群中,此地为东周时期楚国贵族墓地。经整理和研究,800余支竹简中,730支上有字,记有《老子》《太一生水》《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性自命出》《成之闻之》《尊德义》等10种儒道学派著作。

  1994年4月和5月,上海博物馆从香港文物市场购回两批竹简。经过6年的整理、保护、研究、检测,这批竹简被确认为2200年前的战国竹简,共有1200支,记有《易经》《诗论》《缁衣》《鲁邦大旱》《孔子闲居》《乐书》《性情论》《颜渊》《曾子立孝》《彭祖》《四帝二王》《性自命出》等81种先秦哲学、文学、历史、政论等方面的书籍,多为佚文。这批战国竹简的获得,著名青铜器研究专家、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认为,其意义比建造一座博物馆还要大。

  清华大学获得的这批竹简有2388支,属战国中晚期,已发现63篇先秦文献典籍。2008年10月,清华大学举办“清华大学所藏竹简鉴定会”,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国家文物局、上海博物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荆州博物馆的11位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这批竹简内涵丰富,初步观察以书籍为主,其中有对探索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经、史’类书,大多在已经发现的先秦竹简中是从未见过的,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在简牍形制与古文字研究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从竹简形制和文字看,这批竹简应是楚地出土的战国时代简册,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一项罕见的重大发现,必将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对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文献学等许多学科,将会产生广泛深远的作用。”

  2009年5月3日,温家宝总理来到清华大学,视察这批竹简的保护和研究工作。温总理说:“这是一项重大的发现,不仅具有考古价值,还记载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科技,是国家的国宝,民族的自豪,其价值怎么估计也不算高。”

  与孟子庄子“同游”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战国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仁政”学说,发展了孔子的“仁”的观念。他把治学和认识归结为找回散失本心的心性修养。“天人合一”观点,是其代表。孟子的学说对后世儒者影响很大。庄子(公元前369-前286),战国哲学家、文学家。庄子的哲学思想具有朴素的辩证法,达到很高的思维水准,为世人推崇。他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自根,无所不在。在美学上,他认为“美者自美”,“至乐无乐”,等等。孟子和庄子,相差3岁,都活到83岁。他们博览群书、著书立说的年代,正是清华大学战国竹简生存的年代。难怪,那些有机会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和保护中心工作的年轻学者们感到幸福,他们是在与2000多年前的先贤们“同游”,那是多少代、多少学者梦寐以求的!

  《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和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战国时期的《尚书》有100多篇。秦始皇焚书坑儒,《尚书》为禁书,被烧。秦亡后,曾为秦代博士的伏生,在齐鲁一带传授《尚书》。汉文帝派遣太常掌故晁错,向伏生学习《尚书》。于是,伏生向晁错讲授。又因伏生年迈,口齿不清,有些地方由伏生的女儿羲娥转述。这样,晁错记录下28篇《尚书》,这就是流传至今的今文《尚书》。

  这批战国竹简,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发现了一些失传的《尚书》篇章,如《傅说之命》《保训》等等。还有一些篇章虽然有传世本,但与清华简上的文句有许多差异,有的篇题也不相同。如《金縢》《耆夜》《尹诰》《皇门》《祭公》等等。“横空出世”的这些真本古文《尚书》,被认为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中国史书。它的出现,可以进一步理清先秦时代一些模糊的和部分在今天还存有很大悬疑及争议的历史问题。

  清华大学获得的这批战国竹简,另一重要内容是发现多篇编年体史书。所记历史,上起西周初期,下至战国前期。这些史事,《左传》中没有,《春秋》中没有,《史记》中也没有。著名历史学家、国家断代史工程首席专家李学勤说:“西周初期至战国前期,这段历史本来是一片空白。现在,清华战国竹简,为我们补上了这段历史。它将对夏商周断代史研究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其价值和意义是巨大的。”

  清华大学所获得的这批战国竹简,还有一重要内容是发现了周武王时的乐诗。这些乐诗,分别记在14支竹简上。据有关专家初步释读,乐诗写于商朝末年,周武王征伐耆国得胜回到周都,在文王宗庙举行“饮至”典礼,席间饮酒赋诗,作者有武王和周公等人。一首周武王致毕公的诗,用今字代替古字,释文如下:“乐乐旨酒,宴以二公;任仁兄弟,庶民和同。方壮方武,穆穆古邦;嘉爵速饮,后爵仍从。”还有一首周公致毕公的诗:“英英戎服,壮武纠纠;毖精谋猷,裕德乃究。王有皆酒,我弗犹以浮;既醉又侑,明日勿修。”李学勤说:“秦代以后,乐经已全部亡佚。这些乐诗,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令人兴奋。”

  与孟子、庄子“同游”,当然还有其他重要文献,天地很阔,视野很远,思想很广。其精神与认知上的愉悦,无可比拟。

  10年整理出版造福人类

  这批战国竹简,初来到清华,被保鲜膜包裹着,有些还浸泡在水里,有些上面沾满了白色的物体。清华大学立即成立出土文献研究和保护中心,聘请李学勤教授担任中心主任。至此,一系列抢救性工作紧张而有序地开展起来。与这批竹简同时来到清华的还有一只残缺的漆绘木笥,上面绘有楚国风格的纹饰。据说,是装竹简用的。这批竹简,形制多样,最长的46厘米,最短的10厘米,在一些竹简上,借以固定编绳的切口和编绳遗迹清楚可见,少数竹简上还有红色的格线,即通常说的“朱丝栏”,非常美观。竹简上的文字,大多写得精整,出于不同手笔。部分竹简上写有篇题,在竹简的反面。还有一部分竹简上有编次号数,有的在正面,有的在反面,这在战国竹简中还是首次发现。

  在抢救与整理的同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和保护中心会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完成了对每一支竹简的摄影工作。由此,启动释读工作。任何学术都是一项艰苦的工作。竹简上的文字,都是古字,难以辨识。其内容更是深奥难懂。为使更多的学者能够早日见到这批珍贵物品,清华大学准备整理一批,出版一批。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上海世界书局以出版人的文化使命与责任,紧紧相随,承担全部出版工作。

  据悉,《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一册的内容已确定,包括《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金縢》《皇门》《祭公》《楚居》等9部。除《楚居》外,8部都属《尚书》内的篇章。《保训》是第一部整理出的书籍。其记载的是周文王临终前对其子周武王的遗训。简文开始说:“惟王五十年,不瘳,王念日之多历,恐坠宝训。”“惟王五十年”,据文献记载,在位五十年的只有周文王。“不瘳”,意思是病重,不能治愈。接着,文王对太子讲了两件历史传说,一是关于舜的,一是关于商王上子微的。简文说:“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历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昔微假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服厥罪。微无害,迺归中于河。微志弗忘,传贻子孙……”显然,文王讲述舜与微的故事,意在说明一个“中”字,也就是“中道”的思想。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一册,已定为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献礼作品,将于今年年底出版。以后,边整理边出版,每年一册,10年出完。□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