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瘗鹤铭》残石打捞出意外 正转入第2套方案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瘗鹤铭》残石打捞出意外 正转入第2套方案
2010年06月10日 15:47 来源: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5月28日,当交通部上海打捞局自重万吨的打捞船“勇士号”停泊到镇江焦山江面上,被世人所关注的历史上第四次《瘗鹤铭》残石打捞正式展开。按照计划,这个“千年之谜”会在6月4日残石出水后被解开,然而当日打捞的最大一块江底残石在出水一米时开裂松动,江边小块残石受连带碎裂滑入江中,打捞暂停,目前正转入第二套方案。

  准备一年时间,起吊出水1米后出意外

  据了解,被称为中国书法史上“大字之祖”的《瘗鹤铭》原刻在镇江焦山西麓石壁上,后遭雷击崩落长江(也有说法是地质风化沉入江中)。对于《瘗鹤铭》的成书时代,有东晋说、南朝说和隋唐说;至于作者,说法更多。有人认为是东晋王羲之,一是因为其妻是镇江人,二是由于王羲之一生特别喜欢饲养仙鹤。更多人认为铭文出自南朝梁人陶弘景,现代人也多认同这种观点。此外,被传为作者的还包括了隋代的文人雅士和唐朝的王瓒、颜真卿、顾况、皮日休等。

  从古至今,《瘗鹤铭》残石打捞工作前后共进行过3次。第一次是在清代康熙五十二年,第二次和第三次分别是在1997年和2008年,发现了约7个字。镇江焦山碑陵博物馆馆长丁超告诉记者,今年这次打捞,准备工作就进行了一年多时间,相关部门请来了三四家测量公司进行水下探测,为了将石头完好地吊出水面,专门定制了三根直径为8CM的尼龙缆绳。6月4日下午1时,起捞工作正式开始,80多米长的“勇士”号巨型浮吊船首先起吊的是最上面也是最大的一块残石,仅仅进行了40多分钟,残石刚露出1米,就出现石体崩裂现象。

  碎裂是意料之中,这一次打捞也将是历史的终结

  巨石的崩裂让本因当日就可以揭开的谜局又被无限期延后,丁超乐观估计,至少还要等半个月,巨石才能再次出水。这几日,打捞队依旧在进行水下碎石块的清理工作。“崩裂的石头在冬季水位低的时候都裸露在外,缝隙间早有植物生长,风化程度严重,起吊过程中发生碎裂实属正常。这也是打捞前‘有字、无字、有字但不是《瘗鹤铭》、石头碎裂’四种预测结果之一。”他说,不管怎样,都会将打捞进行下去,且这是一次“历史的终结”。为何是“终结性打捞”?丁超告诉记者,焦山南水道从1986年就已封掉,已经24年没有走过大型的船舶。此次为了能让“勇士”号进入焦山水域,除了连续多天开挖清淤、拓深水道外,还借助了天文大潮的较高水位。“勇士”号不仅吃水深5.5米,还要求水面净高36 米,此前园林部门加紧拆除了横空的焦山索道,而且供电部门还对焦山水域上空数根高压线采取暂时拉电、挑高措施后,“勇士”号才顺利穿越。丁超说,焦山水域目前已经全部归属8.8平方公里的镇江金山湖水利工程,焦山东部大坝(又称焦南闸)即将全面封口,这样焦山水域就和长江断开了,今后大型船舶根本无法进入。他同时透露,此次打捞也将全部清理完江中的残石,如果不是《瘗鹤铭》残石,那这个水域也不可能再有疑似《瘗鹤铭》残石之说。

  打捞成功与否,都不影响《瘗鹤铭》的历史地位

  2008 年,疑似《瘗鹤铭》部分残石打捞出水后,南京博物院古代艺术研究所书画研究专家张蔚星也去焦山碑陵博物馆看过,他觉得那几个字出自《瘗鹤铭》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作者系王羲之更是被他否认,“从书写的格式以及文章的风格来看,应该是唐代中晚期的作品。”他这样的观点在历代书法专家中也不乏,南京著名书法家胡小石在其《书学史》中阐述如此观点:“是石为左行摩崖书,文之佳相称,然细读之,单笔而放逸,意直不似梁代文章之细密而俪偶。以文论为唐人文,且非唐初之王、杨卢、骆之文。或至元和中文,今去书体而以文定为唐石。恐世有非者,移六朝之佳刻下入于唐,虽然文体之定时代,识者知之……”张蔚星说,作为江南第一铭刻,《瘗鹤铭》的地位已经“登峰造极”,这次打捞成功与否,其地位都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本报记者 顾小萍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