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文物”——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莫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文物”
2010年06月13日 10:42 来源:科技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6月9日,北京展览馆的展厅里,几位观众围在无锡精微绣展台前,如痴如醉地观赏着一幅幅巴掌大小的展品。为了看清那些比芝麻还小的文字,几个脑袋紧紧凑在一起,七手八脚地将一面放大镜扯过来拽过去。旁人看来颇具喜感,而几位当事人却沉迷其中,浑然不觉。

  为迎接6月12日我国第5个文化遗产日到来,由文化部主办的“巧夺天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名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展”近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23个省区的数百件当代工艺美术作品,以及百余位国家、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的现场技艺演示,令到场观众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在为这些古老精湛的技艺和作品赞叹叫绝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许多传统手工技艺早已远离我们的生活,被挤向社会的边缘。

  “如果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失传,那么将来它们就会变成文物,只能在博物馆里看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主任田青忧心忡忡地说。

  有多少家长会让孩子学这行?

  “现在专业做精微绣的不到10人,真正的大师只有两人。”邵敏对记者说。

  邵敏是无锡精微绣代表性传承人吴鸣文的学生,这次跟随老师一起来参加展览。她告诉记者,无锡精微绣主要特点表现为卷幅小、构图巧、绣技精,所用的绣线是普通丝线的1/80,比头发丝还要细。2006年,“无锡精微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做这件事需要有耐心,而且很清苦。”她表示,虽然政府给予了一定补贴,收入比较稳定,但并不多。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凭前人口传心授而传承下来的传统手工艺。历史上,元、明、清三朝均在南京设有官办织局,专为皇室服务,其盛时城内有织机3万余台,从业人员多达20余万。

  南京云锦研究所副所长张玉英介绍,目前该所确认的云锦手工织造技艺传承人有24人,均为具有多年云锦设计、织造丰富经验的技艺人员。以此为基础,该所联合南京市教育局把云锦专业列入职业教育范畴,有计划地开展了南京云锦传承人后备力量的培养工作。作为“南京城市名片”,云锦在2009年顺利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审查,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尽管如此,记者还是从业内人士口中听出了些许无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云锦研究创作专家金文说:“如今的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去学电脑、钢琴,有多少人会让孩子学咱们这一行?”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出本性来

  金文的话道出了相当一部分传统手工技艺人员的尴尬。作为一种活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容易受社会结构、生活环境的影响,从而导致其发展趋向愈渐狭窄。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独特的传承规律,就是活态流变性,只有尊重这种规律,以科学的方式加以保护,才能够长久地流传下去。”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认为,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年画、剪纸,就要按照积极保护的原则进行生产性保护,把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延续,通过这种项目的传承、生产和开发,使其产生经济效益,维持传承人的生活和再传承的经济基础。只有他们能够从中得到经济效益,传承才有积极性。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们结合各非遗项目不同的性质和类型,力求采取多种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保护和抢救手段。

  记者了解到,金文除了在古丝绸文物复制保护方面造诣颇深以外,也对现代织锦艺术进行积极创新,不断设计基于多种文化底蕴,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作品。

  张玉英表示,在技艺人员的努力下,如今南京云锦已逐渐走向国内外市场,越来越广泛地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人们赠送礼品或制衣用料的选择之一。

  “活态文化不能完全复制,但可以不断再生。”四川省文化厅副厅长泽波说,“如果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一条鱼,对它的保护就是通过不断换水、补充养料和氧气,使其不但能活下去,而且要活出本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有责

  从3年前举办的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到元宵节期间举行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再到本次展览,人潮涌动的热烈场面一再出现。“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已日益深入人心。”王文章说。

  王文章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来自民众、融入民众的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每一位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了解,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确定为“非遗保护,人人参与”,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对此解释说,“非遗”保护的方针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这是非常辩证和全面的口号,因为我国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家在政策层面、经济层面以及社会动员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政府做主导工作,最根本的是要把社会动员起来,因为“非遗”的主要部分在民间,其主体、承传人就是广大人民群众,这样动员全社会形成一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自觉意识,是“非遗”保护一项长期的任务。

  他表示,前些年政府部门进行了广泛的社会动员,使大家对“非遗”保护逐渐有了认识,但是这种宣传教育将是长期的工作。“今年我们仍然凸显这一点,就是为了让大家感觉到‘非遗’保护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我们都有责任保护这一珍贵的遗产。”

  记者 付毅飞 游雪晴

  (本报北京6月12日电)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